土木在线论坛 \ BIM技术 \ 行见BIM \ 基于BIM的企业转型

基于BIM的企业转型

发布于:2018-08-25 22:12:25 来自:BIM技术/行见BIM [复制转发]


1、前期准备,团队分析。
首先就要有满足项目需求的软件和设备,再而对团队自身的条件进行分析,取长补短,对工程项目进行分析,找出需求点,来做为切入。
2、理清概念,制定标准。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即建筑信息模型,BIM不是一个软件,而是一个概念,而软件只是实现BIM的工具;当然在使用工具之前,施工管理人员必须拥有一套合适的标准,因此基于需求,需开发应用流程或功能平台,相关人员参与培训,制作操作手册。
3、 拓展BIM的几种应用点。
(1) 工程资料的管理方式不同。
技术的出现丰富了项目质量检查和管理方式,将质量信息挂接到BIM模型上,通过模型浏览,让质量问题能在各个层面上实现高效流转。这种方式相比传统的文档记录,可以摆脱文字的抽象,促进质量问题协调工作的开展。
(2)通过BIM技术制定施工策划及总平面布置。
施工管理人员可以结合BIM在施工前通过BIM技术绘制3D现场综合平面布置,3D模型结合施工现场实际尺寸,立体展现施工现场布置情况,合理进行施工平面布置和施工交通组织,避免现场混乱;同时为高空安全吊装提供数据








(3)结合BIM设计深化及图纸审核。
施工管理人员结合BIM三维建模过程中对设计图纸进行校核和深化;对建筑、结构、机电安装各专业图纸进行碰撞审核,从而在施工前解决图纸的错漏问题。对机电安装进行管线综合,保证精准的管线综合布置。再结合三维碰撞检查,实现零碰撞。



4、施工进度管理。
施工管理人员结合BIM在模型量化的基础上,将三维模型与施工进度计划连接,将空间信息与时间信息反映到模型中,实现对施工进度计划的管控。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划分已经完成工程量,输出施工进度,进行实际施工进度与计划施工进度的对比;可以直接对现场进度情况进行分析诊断,更直观、可视、清晰,改变了传统的施工进度管理模式,确保了进度计划合理和可行。



5、数字化加工。
施工管理人员可利用BIM模型的各项数据信息,对安装构件快速放样,实现工厂预制,将模型应用到现场放线控制中,满足了施工精度要求。通过模型与现场实物对比,采用数字化验收,实现施工质量的事后控制。
6、BIM团队的注意事项:
(1)Revit是属于团队的。
(2)Revit需要统一软件版本。
(3)使用工作集或者链接进行合作。
(4)BIM模型文件命名非常重要。
(5)BIM族的基本参数和参数列表需要确定。
(6)族检入数据库时,检查标准需要明确。
(7)族的编码工作非常重要,加密也重要,但不是必须的。
(8)构件的颜色必须统一规定。
(9)团队网络架构很重要。
(10)模型的拆分规则要提前设定,不同专业各有不同。这个需要团队的负责人来分配,我做哪个楼层,你做哪个楼层。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行见BIM

返回版块

9226 条内容 · 60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BIMd的阻力与推力

从手工制图到平面CAD的迁移,从流程和结果的角度看,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而从平面CAD到BIM的转变,从思维的方式到管理的理念,却有太多颠覆性的改变。CAD和BIM不仅仅是两个工具的区别。无论是设计建造过程的协作方式,还是最终利益蛋糕的分割,BIM都呈现了与传统方式截然不同的图景。因此,从CAD到BIM的转换过程难度很大,需要克服的问题非常之多。所有问题中,第一个问题就是是否接受BIM这种理念。现在很多的人在接触BIM后的反映是:BIM这个想法很好,但在实际项目中很难。把这句话仔细推敲一下就会发现,大家还是普遍接受BIM这个理念的。那么,真正的问题就浮出水面了,就是为什么我要去用BIM,为什么我们公司和团队要去用BIM,为什么我们的项目要上BIM。应用BIM有内部和外部的推动力。现在越来越多的业主要求用BIM做项目,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在大力推动BIM,研究部门和舆论也在积极研究和造势。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和合作单位的需求,也使设计企业不得不去考虑BIM。无论外因如何驱动,最本质的动力来自内部。应用BIM,首先要为自己服务,让设计企业和设计师从中受益。BIM可以提高协作水平,优化设计过程,得到高质量的设计结果。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