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BIM技术 \ 行见BIM \ 某年产值近千亿的承包商快用不起BIM了是怎么回事?

某年产值近千亿的承包商快用不起BIM了是怎么回事?

发布于:2018-04-04 20:02:04 来自:BIM技术/行见BIM [复制转发]
近日,笔者与某大型知名建筑集团BIM负责人沟通时,他突然说了一句”我们集团快用不起BIM了!”,此言着实将我惊住了......好家伙,国内龙头企业之一,项目无数,年产值近千亿,竟然......,刹拉间黯然神伤!
该集团组建BIM部门却是投入不少,该成本为沉默成本,“用不起”显然不是指的这个。
笔者了解他们每年用于系统维护、软件更新、系统租用、宽带租用等运营费用都达到几百万,注意此处没包含人员成本。此处大家不用有所怀疑,就拿宽带来说,中国BIM培训网以前一直租用100兆商用光纤,每年成本就达到15万之巨,对他们来说可能是N个100兆;他们租用了几种管理平台,每个平台租金从每年几万到数十万不等,若需做二次开发费用另算。
若BIM部门能够创造出N倍价值,再多成本也是用的起的。“用不起”必然反映集团内部对“BIM价值定义“、”价值量化“、”成本出处“、”部门考核“等一系列深层问题。早在两年前,该集团BIM部门已开始内部创收与结算,在与”实权项目经理“的博弈过程中遇到很多阻力和障碍,最终也未达成在所有项目上强制要求,这其中也有当前市场第三方BIM服务价格因为竞争激烈而持续走低的原因。
”用不起“归结起来几个核心问题
1)运营成本很高,特别是上管理平台的。详细可见本号所发原创文章: 企业级BIM应用需回顾ERP历史
2)项目级BIM应用价值毋庸置疑,但内部BIM部门是定义为仅做项目级别支持服务还是还是要兼顾企业级管理应用功能上问题,该CASE中肯定是兼顾企业级BIM管理应用,该成本肯定要摊销到所服务的每个项目上的,而项目经理需要的仅为项目级别应用,对比外部第三方服务价格可能高出不少,项目经理肯定意见很多。
3)企业级应用的核心价值本质上是知识积累价值,但知识的积累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突破一个临界点方有机会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或成为一项价值i业务的关键组成部分。
建设产业的主要惯性问题
建筑产业各种问题很多,微观、中观、宏观大家要讲起来几天都说不完。近几十年来建筑产业的确在飞速发展,但这是历史的纵向对比,而从产业之间的横向对比来看,建筑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力却显得尴尬了。
美国数据显示1964-2009年,非农业(包含建筑业)的劳动生产力增加了一倍;而同期建筑业的劳动生产力却大约下降了10%。
无论是专业割裂,临时团队,还是经验主义,本质归结还是整个产业的知识管理效率问题。
而客观环境与规律却在推着大家必须走向知识管理的狂奔之路。
知识管理效率是社会进步的本质动力
上面五大趋势力量关键解决的就是知识管理效率问题。
先有知识管理能力及习惯还是先有BIM管理系统?
我用中关村创业大街的案例来引出观点,案例如下:
中关村创业大家大家都知道,2015年很火,大家可能觉得他的成功是因为总理去了一趟并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笔者办公地方离创业大家30米,而且在这个地方呆了近20年,早在创业大街概念被提出来的之前,此地就陆续云集了众多的IT创业小公司和一些风投机构,原因也很简单,创业大街是原来海淀图书城的一条以二手图书为主的小街道,非常没档次,是整个中关村西区核心区内租金最便宜的一块地方,很多初创IT公司没钱自然而然选择将此作为梦想的起点,大家踏实做事,真出来一些不错的好项目和好企业,陆续吸引了一批风投机构就近办公。
在没有中关村创业大街之前,这里事实上就是一条创业街。
当创业之风吹遍大江南北的时候,中关村创业大街才作为一个正式的名称被发明出来。现在这条不到300米长的小街被弄的很有档次和品味,各种政策加持,成为创新创业的典范。
但是现在当我每次走进创业大街的时候,感觉少了很多百折不挠曲折但始终前行的厚实坚韧,多了许多急功近利豪言壮语的喧嚣轻浮。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当政策红利逐渐消散,裸泳就是裸,近几年创业大街走出来的真正优秀的创新企业大不如从前。当然,创业大街也不断在总结、调整和升华,我还是看好他未来的持续发展的,但毕竟荒废了几许岁月。
先有知识管理能力及习惯
下图是组织成熟度模型,也适用于项目管理成熟度的定义。
BIM在管理级上的应用至少需要组织超越第三层次,但现在很多上BIM管理系统的企业内部管理成熟度可能只有第二层级。即使外力强刺激从形式上提到第四级甚至第五级,但企业真实的灵魂还在原处,当刺激不再回归琐碎之时,问题必然而来。
知识管理谁来负责?
BIM是建筑产业最好的知识管理工具。
这点毋庸置疑,文档及二维图片所能承载的知识只是建筑产业的很小一部分,即使其数字化了,可以局部改善和优化产业生产方式,但离质变跃升所需知识广度却差的很远,而BIM却可解决知识广度问题,随着BIM持续积累,达到一定知识深度知识,质变跃升才可发生。
企业BIMer是知识管理的最好的执行者,但有几个障碍:
1)当BIM部门利益和项目部门利益对立之时,BIM部门很累但却又无法有效和高效开展工作。笔者遇到最简单一个例子就是,BIM阶段成果确认最多时候涉及到12个项目相关人员的签字,光找人签字都可能需要几个星期时间,这时工作就不得不停下来。
建议: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企业内部BIMer及BIM服务要做到像水一样利于万物而价廉确实很难,但非不可为,至少应该成为始终努力方向。在保障自身足够多持续弹药及获得滋润基础上要竭尽全力压缩成本,也更需要有内部创业的灵魂。
2)对于企业而言,在量变积累阶段知识积累的价值是隐性的,甚至是不确定的,因为做同样事情的各类竞争对手很多,若没有深刻的洞察加上坚决的执行,再加上些许的运气,在此上面的投入极有可能就是打水漂。
建议: 先有知识管理能力与习惯而后坚决投入BIM管理平台,不能让平台等着知识。企业知识管理能力及习惯的打造也涉及很多方面,如:最佳实践、标准化、量化管理、学习型组织等等。组织学习能力是其重要组成,如下面两图:
3)知识不是数据的堆砌,就像建筑不是材料的无序堆砌一样,一定是要实现某种功能用途目的,即所说逻辑、结构化、算法等等皆为类似概念。而实际情况是BIMer和企业及项目大多数员工没有共同语言,BIMer往往不懂逻辑,懂逻辑的人不了解BIM,也没有很好且有效的翻译,最后结果通常是数据的堆砌。
建议: 在BIM工具足够傻瓜化之前,全员掌握BIM技术不太现实,因为建筑很复杂,项目管理很复杂,而人的脑容量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可行的解决方案是企业内部越来越多无需翻译而能与BIM有效沟通的员工,特别是项目经理及相关核心岗员工,加大BIM技术管理的能力建设是必然路径。中国BIM培训网的 BIM经理课程 能有效帮助企业解决这个问题。

来源:重庆BIM联盟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行见BIM

返回版块

9217 条内容 · 5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建筑业10项新技术”指的是什么?

住建部于2018年3月底印发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2018年工作要点》的通知,其中明确指出:“继续开展建筑业10项新技术的宣传推广,加强建筑业应用技术研究,推动建筑业技术进步。”那么,关于“建筑业10项新技术”,你是否清楚指的是什么? “建筑业10项新技术”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