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到这个标题有可能感觉被冒犯,此处没想哗众取宠,仅是笔者个人实践观察的总结
1、万科2008年前后的故事
2008年国际设计双年展在北京798举办,当时笔者因正在负责清华大学参数化设计研修项目,有机会接触到很多年轻设计师,当时与他们交流过程中有一个热点话题经常提到:万科倡导什么,他们就反对什么?非常奇怪!
深入了解后发现原因如下:
2008年前后万科正在积极推动住宅标准化与产业化,全国的万科楼盘从设计角度来看其长相与内涵越来越一样了,越来越没有创意了,与万科合作的设计师越来越难找到尊严及价值了。
这些当然是时代的产物,也许只是设计师们私下的调侃。
但根本冲突在于地产企业基于市场的产品创新与设计师基于建筑设计的创意与创新之间的差异。
房地产开发企业是强势甲方,在2008年前后领先的地产开发企业内部的设计管控部门的力量开始大幅加强,这个部门实际也是专业知识管理部门,不断的梳理总结沉淀可快速复制的专业知识与经验,逼迫设计咨询类企业跳出原有知识范畴给他们创造需要的新知识和内容。万达商业规划院就是典型的代表之一。
2、房地产评估报告的故事
建设领域的很多故事大同小异,此处以房地产评估为例。
房地产是不动产资产,在贷款和大宗交易过程中,往往需要专业评估机构出局评估报告,一份评估报告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笔者在负责RICS项目时候,深入接触过几百家地产评估机构高管,据笔者了解,很多大型项目的评估报告可能都是刚毕业的新入职者起草,评估公司内部有非常成熟的模板及素材,评估报告逐渐从内部技术活变成体力活。
从单个企业来看,将复杂工作变简单是一种竞争策略;但当整个行业都成为这样的时候,只有跳出原有知识范畴持续创新者才有生存的空间。
3、海外EPC工程的故事
这个故事是一个国有大型承包商高管朋友的感慨。
他们在海外工程中的角色一般是EPC总承包商,设计分包出去,工程及设施调试自己做,因中国企业海外EPC项目普遍价格很低,他们也竭尽所能压低设计分包的价格,比如正常5000万的设计费,他们可能会压到2000万,站在设计院的角度,这算是一种伤害,但设计院为了拿项目,前期肯定忍了。
但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遇到变更或其它需要设计院配合地方,设计院往往不愿意配合,开启反向伤害模式。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加钱解决问题,或者扯皮但现场停工等待。
这个故事若直到这里可能是一个很普遍的“低价中标,索赔创收”的平淡故事。
该承包商屡次遭遇该情况,内部自上而下感觉很窝囊,处处受制于人,项目利润率很低甚至赔钱,而他们大多所承接的EPC工程项目类似程度却很高,设计创新点不是很多,即使变更也是常规调整。几年前内部下定决心摆脱这种制约,同步开启两个工作:一是内部招聘专业设计人员,加强设计管控与知识沉淀;二是积极开展有实力的设计企业并购。
4、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故事
中国制造业近40年来的迅猛发展离不开逆向工程技术及在此基础上的持续本土创新,过度的知识产权或者行政力量导致的某种知识垄断本质来说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而无序的抄袭或侵权也会打击持续创新的积极性。
在互联网及数字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知识垄断的护城河的作用越来越小,最具竞争力的发展模式已变为苹果开启的持续迭代阶段升级模式。
你可以模仿我,但当你做的接近我的时候,我新的产品出来了,比你更好,我始终领先你半步!市场始终是我的。
不能多写了,会被拍砖的!!本文可能提到设计师比较多,但绝不是专指,只是因为设计师群体相对是建筑行业最有学历及知识的一群人,其他产业链条中优秀的从业者也是知识拥有着,若没有一个新的更大的利益驱使,他们也可能成为BIM发展的阻力。
来源:重庆BIM联盟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