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有创意小学+幼儿园,应该是这样的……

有创意小学+幼儿园,应该是这样的……

发布于:2019-05-20 14:39:20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当代社会


对于“亲密关系”的定义

早已超越了血缘与法律的界限,

其更多的是一种价值观认同下的归属感。


当美好的人、美好的信仰

在美好的空间中相遇,

彼此交融成长,便滋生出一种安放身体、

关乎情感、抵达精神的社群关系。


杨柳郡是一座地铁场站之上的“天空之城”,

它将学校和幼儿园,置于社区的整体环境中。

它让教学与游戏散落在每一处角落。

在这里,孩子们嬉戏追逐、欢乐探险,

用稚嫩的脚步丈量“天空之城“……


翩翩骏马去,自是少年行。

或许这是关于成长最美的注解。



/ “上房揭瓦” /


640.webp.jpg

西幼儿园几何平面


社区西幼儿园位于杨柳郡西南尽端的城市公园中央。其顺应场地成环形布局,建筑自西南至东北角,由两层的体量过渡至三层,平缓、舒展的建筑形态,使得室外台阶和室内环形走廊形成一个连续的活动平台,让孩子们一下课就能“上房揭瓦”。


640.webp (1).jpg

640.webp (2).jpg

西幼儿园与场地关系


建筑仿佛散落在城市公园里的雕塑,舒展着轻盈、柔和的体态将环境纳入麾下,引发人们反复探索的欲望。


640.webp (4).jpg

640.webp (3).jpg

西幼儿园外立面

640.gif

西幼儿园施工实景


匀质细腻的双表皮演绎着光与影的变化,让最纯真的生活意趣在学习、游戏中流淌,让童年在爱和美中滋养出人类精神世界最闪亮的记忆。


640.webp (5).jpg

西幼儿园内部纯净立面

640.webp (6).jpg

西幼儿园弧线丰富的内部空间

640 (1).gif

西幼儿园流线分析

640.webp (7).jpg

西幼儿园建筑模型


与之相对的是社区东幼儿园,设计同样从空间体验出发,对动线进行了全新梳理,通过连廊将活动场地由庭院扩展到更开敞的城市公园,令孩子们在行走中不断收获惊喜,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


640.webp (8).jpg

东幼儿园与场地关系


/童趣在空间中穿行/

640.webp (9).jpg


作为“绿城·杨柳郡”居住社区的核心教育配套建筑,小学是以自由无约束,互动多共享的理念,来作为设计的切入角度。以张弛有力的建筑手法营造出丰富的学习、生活空间,在密集的住宅楼间开辟一隅生机盎然、层叠错落的绿谷。


640.webp (10).jpg

层叠错落的建筑形态


作为建筑基础的下部场站,早于本案设计开始就已施工完成。对于场地现状,设计重新梳理了标高体系,提出“多重首层”的解决方案。学校送达层与公共区如图书馆、活动中心等联接;大阶梯衔接下沉的操场区;而教学区则 “悬浮”于空中。


640.webp (11).jpg


地景设计将充满创意的庭院空间和流动性的架空空间相融,形成了功能上互不干扰、流线上便捷联动的交通体系。围合院落里起伏的草坡、阶梯营造出生动有趣的公共空间,为各类开放性、探索性的教学提供了场地,让孩子们在自由、共融的氛围里,开启发现自然、感知世界的旅程。


640.webp (12).jpg

剖面分析图

640.webp (13).jpg


小学生固然偏爱活泼多样的空间形态,但设计并没有直接使用符号化的儿童元素或具象化的建筑手法,而是于架空层注入大量廊道、平台、楼梯等非正式交流空间,令孩子们在如同时空隧道般的场景里漫步、玩耍、嬉戏、相遇,亲身体验这座“天空之城“。


640.webp (14).jpg


/ 为成长赋能 /


城市化进程中,人与人之间正经历从未有过的亲密与疏离,生活也正经历从未有过的丰足和贫瘠。“社区”是城镇化加速的产物,杨柳郡小学与幼儿园希望输出了一种更富有人性关怀的社群模式。三座建筑的容积率仅为常规教育建筑的二分之一,在高密度住宅区里开辟一隅自然,通过教育与居住、休闲资源的有机共生,能打破固有的空间界限,the Campus of Young City——这正是我们对于未来社区生活方式的再思考。


640.webp (15).jpg


摄影:范翌,黄金荣

全部回复(1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园林居士
    园林居士 沙发

    谢谢提供

    2019-07-02 06:48:02

    回复 举报
    赞同0
  • xubeibei_5
    xubeibei_5 板凳
    谢谢楼主分享!
    2019-05-25 08:59:25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8 万条内容 · 442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千古萧墙”——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影壁艺术

中国传统建筑历史悠久,不同地域和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各有差异,但也有着共同的特点。在过去老北京的四合院或宅院大门内或外都有一堵墙,是什么作用呢? 本期,我们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影壁”,看古人的建筑设计思想。影壁出现在众多古代宫殿、寺庙、园林及民宅建筑中,由于设计精巧,凸显特色,对传统建筑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建筑符号千古萧墙影壁,最早来源于宫廷内的“萧墙”,我们经常用“祸起萧墙”来形容内部发生祸乱。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