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 周文连 中国勘察设计杂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环境和发展趋势的变化及存在的问题,全行业迫切需要增强紧迫感、危机感,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创新,全行业需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创新思路,以新思维、新行动寻求新征程的新发展。
创新思路求发展
(一)突出“大设计”理念
以完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为基础,深入理解全过程工程咨询内涵,突出“大设计”理念。中国建筑设计企业不应只关注设计业务,还应关注前期策划、咨询业务,关注设计与施工融合,寻求为建设单位提供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未来中国建筑设计企业应突出“设计+咨询+管理”的“大设计”理念,坚守设计主业、提升咨询能力、补全管理短板、体现设计咨询价值、体现专业人干专业事的优势,真正实现为工程建设全过程提供设计咨询管理服务。围绕建设单位做足、做全、做好服务,争取全过程设计咨询管理服务收费,改变目前收入构成、拓展业务范围、提升品质价值、提高质量收益,实现新的跨越。
第一,要继续坚守设计主业。在传统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基础上,努力适应全过程工程咨询与实施建筑师负责制改革需求,在提升质量、效率、效益上下功夫。一是要提升建筑设计原创水平、增强建筑创作能力、关注建筑传统文化传承,适应建筑方针要求;二是要特别关注建筑使用功能,注重品质、价值体现;三是要关注建筑经济性能,注重产品性价比提升,适应限额设计需求;四是关注设计优化、深化,积极为业主和总包方提供优质服务,让优化体现优势,让深化辅助精细;五是要关注设计施工一体化,促进设计施工协同,让产品充分体现设计师的意图;六是提早为施工图技术设计与深化设计分离做好准备,统筹安排,选好合作伙伴,积极迎合市场需求。
第二,要提升咨询策划能力。既要关注在项目前期提供策划咨询,参与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与开发计划的制定,参与项目规划与环境条件确认及建筑总体要求,提供项目策划咨询报告、概念性设计方案及设计要求任务书、代理建设单位完成前期报批手续,还应关注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各种咨询业务,包括为建设单位提供的专有咨询、为总承包商提供的优化设计咨询,深化设计咨询、仿真计算咨询、专有技术咨询等各类咨询服务。要充分认识咨询的价值作用,让咨询为企业扩展业务、提升品牌价值、增加收入、创造收益等提供支撑。要加强咨询策划能力的培养,强化培训、整合咨询社会资源、开展实践,快速提升咨询策划能力。
第三,要补全管理短板。应该看到,国际上通行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收费中,完成前期策划与设计的收费仅占到50%左右,建设过程的管理服务收入却占到一半,但目前后者却是我们的短板。实施建筑师负责制,将为我们创造良好的机遇。未来的建筑师(含各类设计师)不光要完成设计,还要跟随施工建设,参与代表建设单位施工过程管理,包括施工招投标管理、施工合同管理、施工现场监督、主持工程验收等。未来的建筑师应能起草施工招投标文件,应能组织编写技术标书,还要代理建设单位进行施工合同管理,代理建设单位对承包商发布指令。通过检查、签订、验收、付款等方式,对施工质量、进度、成本进行全面监督和协调,代行监理工程师职责。建筑师全过程参与现场服务,也将改变建筑设计企业的管理方式。
除施工过程管理,建筑师还应参与运维管理,组织编写建筑产品说明书,督促、核查承包商编制维修手册,指导编制使用后维修计划,开展使用后评价服务,在更新改造和拆除中,建筑师也可以提供各种服务。
围绕“设计+咨询+管理”大设计理念,强化以“为建设单位提供服务”为核心,必将为建筑设计行业未来发展带来新变化、新业务、新收益,促进中国建筑设计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拓展“全过程”服务
改变对工程建设“投资、设计、施工、运维”一体化的观念,强调为工程建设产品全寿命周期提供服务是指按照全过程服务的理念,积极在工程建设的规划、策划、设计、施工、运维、更新和拆除全过程参与服务,即:“参与规划、提供策划、完成设计、监管施工、指导运维、延续更新、辅助拆除”。这既是中国建筑设计行业改革的需求,也是自身发展的良好机会,更是一种挑战。
拓展“全过程”服务,将极大地拓展建筑设计行业业务范围,从传统单一的设计阶段,拓展到全过程服务,业务增长将是巨大的。需要建筑设计企业关注新业务,如城市设计、前期策划、设计优化、施工过程监管、参与运营管理、参与城市更新改造、参与绿色拆除等。而业务范围的扩大,也将带来收入构成的变化,相应效益也将得到提升,是一次转型的极好机会。
对参与工程建设全过程服务,全行业的能力还有较大欠缺,还有很多不足,要想达到理想状态,还需要补充很多短板,还需要很长时间的磨合。但只要做就会有进步,就会有效果。过去的不足,是没有需求、没有引导、没有市场造成的。效仿中国的高铁,只要坚定信心、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就一定会迎头赶上。
(三)树立“大建筑”思想
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已经纳入了建筑业发展范畴,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建筑业的组成部分。未来建筑设计行业需改变传统建筑设计行业的观念,要在工程建设的各方面参与服务,也可以渗透到建筑业的各业务领域。对具备条件的建筑设计企业可以考虑开展工程总承包业务、参与勘察测量业务、参与工程监理业务、参与造价咨询精算业务、参与专有技术服务业务,同时需要在建筑设计中少开“天窗”,少见专项设计,全面参与幕墙、装饰、照明、智能化、消防、环境、风景园林等各类专项设计。全面把控建筑整体品质、质量,是新时期的新需求。多元化经营、多元化业务,必将带来多元化的变化。企业既需要有多元化的战略规划、多元化的资源配置,还需要有多元化的管理、多元化的人才与能力培养,为企业带来多元化的收入与效益。“大建筑”将为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四)培育“大土木”理念
未来中国建筑业发展的主旋律是市场化和国际化。企业资质未来总的趋势是优化、简化。对中国建筑设计企业来讲,要解放思想,要致力于进入大土木领域,应充分考虑涉足市政工程、桥梁工程、公路工程、轨道交通、地铁等土木类工程,积极引进资源、引进人才,为开展这些业务创造条件。一是,如有条件现在即可申请相关设计资质,争取进入;二是,联合有资质的单位,探索开展相关业务,培育人才、积累业绩;三是,积极培育积累业绩经验,为未来放开资质做好准备。目前,应创造条件积极参加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等业务,创造条件争取突破。
(五)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
建筑业未来的发展,不论采用哪些建设形式,如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建筑师负责制等,均涉及到设计与施工的融合,均要考虑设计施工一体化,中国建筑设计行业要积极应对。一是要将建筑设计融入总包管理,服从总包统一安排,为总包提供服务,建立总包思维;二是作为建设单位代理,需要与承包商建立良好关系,统筹协调好各方利益;三是紧跟具有总包和海外优势的施工企业开展总包业务和海外业务;四是为具有总包和海外业务的总包提供设计咨询管理服务;五是积极开展设计优化、深化业务,为总包提供增值服务,拓展业务范围,扩大增量,增加收入;六是利用设计施工融合,积累经验、补齐短板,为全面实施全过程工程咨询和建筑师负责制创造条件、积累经验;七是积极拓展为施工企业提供的设计服务、策划咨询,通过施工企业加大业务增量;八是关注为施工企业提供仿真计算的能力,争取开展相关业务。
(六)追求品质价值提升
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造“中国建造”品牌、提升建筑设计水平、加强建筑设计管理、适应社会主要矛盾改变、解决中国建筑设计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的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通过改革创新,通过提升品质、质量和效益来实现,需要遵循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中国建筑设计行业,要不忘为社会提供功能适用、经济合理、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环境协调的建筑设计产品这一初心,牢记为全社会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创造舒适环境作品,为建设单位及工程参建各方提供优质服务这一使命。一是要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超前研究建筑使用功能、技术需求、美观要求发生的变化,提升建筑设计标准,满足不同阶层人们使用需求;二是充分利用现代新技术、新材料、新手段,打造具有时代特征的新产品;三是超前研究新兴技术对建筑产品的影响,尽早策划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在建筑上应用研究;四是关注新建筑类型建筑,适应社会养老、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建筑需求;五是关注建筑产品性价比需求、关注建筑经济、适应限额设计需求;六是关注建筑技术,提高建筑舒适度,节约建筑能源;七是关注建筑细部,充分发挥工匠精神,多出精品、多创品牌。
深化改革促转型新常态下,面对数量规模占比超大失衡的中国建筑设计行业,面对房建市场的限制因素增加、市场规模下降,如何在未来发展中增加新的功能?如何增加全行业的市场空间与效益?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只有深化改革。深化改革是破解未来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瓶颈的关键一招。
(一)加快组织模式改革
国务院《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快建立完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一是加快推行以设计为龙头的工程总承包,用总承包带动建筑设计企业快速发展,将设计融入总承包,树立设计为总承包服务的理念。通过总包业务拓展服务的内容与范围,对有条件的建筑设计企业可以探索开展以设计为龙头的总承包,从源头介入工程设计、掌握主动权、发挥设计价值优势,扩大企业规模;二是积极参与全过程工程咨询培育。整合社会资源,引进复合型人才,积极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争取在规划、策划、设计、施工、运维、改造、拆除全过程开展业务;三是积极参与建筑师负责制试点,争取在民用建筑中充分发挥建筑师主导作用,积极为建设单位提供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要从与国际接轨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施工图技术设计与深化设计规划,及早准备、适应转型。
(二)资质制度改革
从优化资质资格管理的角度出发,大幅度减少勘察设计企业资质限制。一是对行业资质进行压缩,对数量极少、类同行业资质进行合并;二是压缩专业设计资质;三是建议将建筑设计专项改为深化设计专项资质,设计资质回归建筑设计企业;四是建议取消全行业综合甲级资质,设立分类别综合甲级资质,如土木类、交通类、航空航天类等;五是有序发展规范个人执业事务所,推行个人执业保险制度;六是放宽企业资质与个人注册要求,提高注册师考试通过率,保证企业资质申报通过率;七是向边远、相对落后地区倾斜,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支持保障。
(三)招投标制度改革
放开非政府投资项目出资人的招投标自主权。严格界定必须招标工程建设项目范围。鼓励境内外设计企业同权参与招标,取消境外企业招标优先条件。鼓励开展方案竞赛招标或设计团队招标,将设计服务取费招标与方案优选区分开来,最大限度保护设计知识产权。提倡有偿招标及招投标交易全程电子化。对依法通过竞争性谈判或单一来源方式确定的中标项目,审批上要给予方便。
(四)体制改革
鼓励符合市场竞争状况和企业实际情况的各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步伐。放宽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整合限制,采取多种形式,鼓励体现知识价值,倡导企业股权多元化,鼓励企业管理层与骨干持股,鼓励企业间的强强联合,鼓励具备条件企业探索上市。进一步完善现有企业治理结构与管理体制,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改革中应充分尊重企业员工的选择权、知情权、参与权。
(五)组织机构改革
要探讨与企业从事业务相适应的组织机构模式,大型、中型企业可以探索集团化管理模式,反对组织机构模式单一化、一刀切,鼓励企业建立适应项目管理模式的矩阵式组织结构,力争与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及建筑师负责制模式相协调。鼓励建立专业化与精细化相互协调的组织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名人、名师及技术骨干作用,鼓励建立个性化名人工作室。
(六)保险制度改革
积极探索适应新模式的保险制度。深入研究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保险制度,厘清建设单位、总承包商、分包商之间的相互保障关系,各司其职、避免重复、提供保障。积极探讨推行建筑师负责制模式下的保险机制,研究企业、团队与个人保险的关系,借鉴国际经验,确保保险发挥作用、规避企业风险。
(七)收费制度改革
积极探索在市场收费完全放开条件下的收费机制。探索适应新工程建设模式下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收费原则,在保证依法合规基础上,借鉴国家成熟经验,制订收费原则指导意见,成为保障工程质量安全条件下的最低收费原则。
拓展国际新领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未来建筑业的方向,既要强调市场化也要关注国际化。要加快建筑业企业“走出去”,加强中外标准衔接,提高对外承包能力,鼓励建筑企业积极有序开拓国际市场,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支持对外经济合作战略项目,这既是对建筑业整体的要求,也给中国建筑设计行业提出了新的课题与要求,更为中国建筑设计行业未来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机遇,全行业应充分提高认识、积极应对。
(一)明确定位做好规划
要根据各企业实际情况,全面深入分析总结企业参与国际业务的优势与不足,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坚定企业“走出去”信心与决心。首先确定企业是否具备“走出去”的条件,分析相关资源配置是否可以满足?经过争取,是否可以满足?其次要决定企业“走出去”方式。对于企业能力较强,资源配置较好的企业,可以考虑采取独立“走出去”的方式;对于能力一般,资源配置还需要持续补充的企业,可以采取“搭船出海”或“借船出海”的方式走出去。依托具有实力的海外投资机构或总包企业,借势出海。对于暂时不具备能力、资源配置不到位的企业,也需要积极关注国际化业务,想办法先在国内寻找机会,采取与境外设计公司合作,承担国际投资项目,参与以国际规则实施项目总包的项目,锻炼、培养自己的国际化能力。要制订统筹计划,最好从顶层设计来编制企业“走出去”战略规划,必要时可以考虑聘请专业咨询公司和专家,给予策划指导,使之更有前瞻性、可行性与可操作性。适时对企业国际化战略进行评审调整,使之更加有效,更接地气、更具有可持续性。
(二)明确业务承接方式
依据企业国际化业务规划,重点确定企业“走出去”国际化业务重点。对于建筑设计企业来讲,主要关注六方面业务:一是配合国内在境外投资项目的机构和企业,做好国际业务的项目策划与设计工作,促成项目成功实现。二是配合在境外承担项目总承包的企业,做好项目设计总包管理与设计深化工作。三是具备条件与能力的设计企业,可以独立承担境外设计业务。四是配合中国对外经济合作战略项目,开展境外设计咨询管理业务。五是承担境外投资项目,在国内按国际通行规则实施的设计业务。六是与境外设计企业合作承担各种国际设计业务。但不论以何种方式承接国际业务,均要以“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拓展企业国际业务范围、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的。
(三)优化整合国际资源
积极为企业国际业务的开展做好资源配置。要从战略高度关注国际业务关系、人脉、队伍、知识等资源配置情况。重点从以下几点加以考虑:一是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引进,广泛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国际化业务,包括技术人才、商务人才、外语人才、法务人才等各类人才。二是注重国际人才属地化政策的实施,积极从属地吸引人才。三是积极构建国际化业务关系网络,包括项目、采购、法律等多个方面。四是建立国际化组织机构。五是掌握国际化标准,做好中外标准对标分析,熟悉掌握项目所在国相关法律等。
(四)积极拓展国际业务
国际业务的拓展应本着先易后难,先发展中国家、后发达国家,先熟悉地区与业务、后新兴业务的原则,多接项目、多成项目,积极开展项目实践,为未来国际化业务的开展创造积累经验。
(五)接轨国际业务规则
关注国际化业务与国内业务的差异变化,积极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开展项目。一是从组织模式上,按国际通行的模式组织国际业务,适应国际通行的EPC、DB等模式。二是从管理方式适应国际化,按国际通行条款满足项目管理要求。三是从设计阶段适应国际化要求,关注设计管理,设计优化与设计深化。四是从设计标准适应国际化要求,注重标准国际化。五是从社会、文化、语言、风土人情等方面,适应国际环境。
(六)防范国际业务风险
国际化业务对建筑设计行业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们的经历、阅历、经验都十分有限,其中的风险必然很大,所有“走出去”的企业均需要十分关注国际业务风险,包括所在国的政治风险、战争风险、经济风险、汇率风险等,做到真正防患于未然。
依靠科技提水平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抢占未来制高点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随着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已到了只有依靠创新驱动才能持续发展的新阶段,比以往时候都更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要把科技创新摆在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推动建筑设计行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一)建立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着力改变建筑设计企业“重业务、轻科研”的现状,从宏观战略层面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认识。一是建立完善新的科技研究机构,整合配齐相关技术人才,积极争创国家、省、市级技术中心。二是建立完善企业科技创新实践中心,构建建筑设计原创中心、绿色建筑设计研究中心、装配式建筑设计研究中心,BIM技术中心等各类研究中心机构。三是成立专业技术集成研究机构,发挥专业特色,构建各具特色建筑研究中心。四是注重企业基础实验室应用建设,为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研究提供场所条件。五是建立企业科技技术人才体系,培养各类专业技术骨干。六是构建金字塔型科技人才队伍。七是培育企业领军人物,争取多出大师、院士。
(二)增加企业科技投入
建立企业科技研发基金制度,保证企业科技研发经费。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级科技研发项目,与具有实力的企业和大学进行科技联合,多方争取科研经费,建立企业研发经费保证制度,提取企业营业收入按照一定比例作为研发投入,保证科研工作顺利开展。
(三)积极争取科技奖项
科技创新要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积极对接国家、省、市级科技奖励机制,积极申报国家、行业、地方科技奖项,总结归纳科技成果,争取高奖励,激励科技创新。
(四)注重基础科技研究
结合企业特色、特长,对涉及建筑设计前沿的基础科学进行研究,取其之长,获取成果,加强应用,引领行业科技进步。
(五)扩大科技创新激励
充分利用科技奖励股权和分红激励,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等政策,鼓励支持科技人员创业,扩大企业薪酬分配自主权,激励科技创新热情、激情,形成科技创新高潮,带动企业科技水平的提升。
(六)关注新兴科技领域
高度关注现代新兴科学技术发展,密切关注互联网、物联网、BIM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等新兴技术对建筑及设计单位的影响,超前关注、超前研究、超前应用,占领科技制高点。
强化管理练内功对中国建筑设计行业企业发展而言,外部宏观、中观、微观发展环境至关重要,但自我改革完善也十分重要。要在适应外部环境的同时,重视强化管理、若练内功,提升自我能力,真正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
(一)组织结构管理
在突出“大设计”理念、拓展“全过程”服务、树立“大建筑”思想、培育“大土木”思维的总体发展思路下,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组织结构很有必要。统筹企业组织机构建立机制,对于大中型建筑设计企业,有必要考虑构建集团式管理机构平台,对各业务线进行统筹管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对于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有必要以专业工作室为基本单元,利用企业营销中心及经营部门进行协调统筹。未来建筑设计企业,应以“企业管项目、以项目为中心”构建矩阵式组织机构,提高企业项目管理水平。
(二)质量体系管理
高度重视企业品质质量提升,依据企业现状及特点,进完善企业质量体系管理,要真抓、真管、真做,要建立企业质量保障组织,完善整改措施,持续提升企业质量。
(三)环境体系管理
高度重视环境体系的建立。不断增强环境意识,采取预防措施,关注环境保护,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关注健康环境建设,注重企业生产环境的改善,建立职业健康监督评价体系。从源头上防止职业病的发生,特别是从事施工现场服务的人员,更要注重劳动保护,确保员工健康安全。
(五)人力资源管理
制订企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明确企业用人需求及数量,坚持“培养、引进、整合、多措并举”的原则,多方引进人才,整合社会资源,为企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薪酬体系,注重运用股权、期权与股权激励等长期激励手段,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
(六)财务资金管理
高度重视“营改增”政策的调整对建筑设计企业的影响。合理进行税务策划,加强财务核算管理,提升企业融投资能力,关注企业财务风险,提高企业资金效率。
(七)信息系统管理
运用高效、安全的信息化系统网络,是现代建筑设计企业的基本特征。要高度注重企业信息化建设。一是要建立适用企业各方需求的平台系统,完善企业办公、财务、科技等各个系统。二是关注数据财务一体化建设,实时反映企业经营财务效益状况。三是建立企业知识系统,利用大数据为企业提供各方需求。四是构建完善企业协调系统,注重三维系统及BIM技术的应用。五是高度关注企业信息化安全,防范风险。六是持续推进企业软件正版化。
凝聚文化创品牌
在关注企业硬环境建设的同时,建筑设计企业还需关注软实力的提升,要发挥文化品牌的力量,推进企业文化发展。
(一)文化建设
要培育良好企业文化,注重企业文化氛围,从思想道德、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操教育入手,提高员工爱企、爱岗热情,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品牌等水平。坚持“追求卓越、追求创新、追求改革”的价值观念,弘扬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促进企业文化品牌的提升。
(二)品牌建设
品牌建设是对企业品牌进行设计、宣传、维护的行为和努力。在日渐讲究诚信,十分注重品质、质量,强调工匠精神的今天,品牌建设对企业而言变得十分重要。要对企业品牌做挖掘、总结、提炼工作,要采用“注重名牌产品、突出品牌宣传”的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宣传企业品牌,更要关注品牌维护,维护品牌,让品牌发扬光大。
(三)和谐环境
要关注企业发展环境中的和谐。要处理好与企业利益相关方的和谐关系,关注政府、建设单位、合作方、总承包方、分承包商、供应商等各方利益的平衡,还要关注企业内部友好环境的建立,协调好领导者、管理层、员工层等各方的关系,提高员工幸福感和满意度。
(四)福利尊严
要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让设计师有体面地进行工作,创造良好工作环境,拓展员工合理福利,千方百计地提升员工薪酬待遇,注重员工集体健康,用提升效率代替无休止加班、加点,让员工充满幸福感。
(五)诚信体系
讲诚信是未来企业的生存之道。要建立企业诚信体系,构建诚信文化、信守承诺、保证质量、关注品质,让诚信为企业留住客户、形成品牌。
(六)名人效应
高度关注企业名人的培养,为名人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条件。让名人做名品,创品牌,引领企业不断取得新发展。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行见BIM
返回版块9265 条内容 · 60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BIM学院】第一百七十六期 BIM究竟是过程,还是模型?近来中建、中铁、中铁建、中交、中航、北京城建、万科、万达、绿地集团等大型建筑工程公司和房地产开发商为什么都在要求应用BIM技术呢?国务院、建设部以及全国各个省市政府等相关单位,为什么频繁颁发关于工程建设项目要求强制应用BIM技术的文件呢?有人说是国家政策要求,有人说是趋势发展需要,BIM哥认为不管是国家政策导向还是社会趋势发展,前提是应用BIM技术无疑是有好处有帮助更加便捷方便,对工程项目有益有好处,所以大家才会积极应用BIM技术。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3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好资料 感谢分享
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