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核心是“集成”,而BIM技术是“集成”的主线。而引入BIM技术后,建立装配式建筑的BIM构件库,就可模拟工厂加工的方式,以“预制构件模型”的方式来进行系统集成和表达。不久的将来,BIM信息技术定能为装配式建造方式的普及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力地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创新发展。
BIM与装配式建筑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国务院总理在2016年9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和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其他城市为重点,加快提高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
BIM,源自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BLM),而制造业则有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PDM)。我们看到,目前很多建筑业的BIM软件最早是来源于机械、航空、造船等制造业的PDM软件。对于制造业的PDM,其管理的最基本单位是单个“零件”,而装配式建筑主要由预制的“柱、梁、板、楼梯、阳台”等构件组成,实质上这些构件乃至整栋建筑物已经被“零件化”,所以,装配式建筑,实际上是最接近制造业生产方式的一种建筑产品,也非常适合采用类似制造业的方法进行管理,所以BIM的应用在装配式建筑中有天然的优势。
装配式建筑核心是“集成”,而BIM技术是“集成”的主线。这条主线串联起设计、生产、施工、装修和管理的全过程,服务于设计、建设、运维、拆除的全生命周期,可以数字化虚拟,信息化描述各种系统要素,实现信息化协同设计、可视化装配,工程量信息的交互和节点连接模拟及检验等全新运用,整合建筑全产业链,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信息化集成。
预制装配式建筑项目传统的建设模式是设计→工厂制造→现场安装,但设计、工厂制造、现场安装三个阶段是分离的,设计的不合理,往往只能在安装过程中才会被发现,造成变更和浪费,甚至影响质量。
BIM技术的引入则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它将设计方案、制造需求、安装需求集成在BIM模型中,在实际建造前统筹考虑设计、制造、安装的各种要求,把实际制造、安装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提前消灭。
装配式建筑的典型特征是标准化的预制构件或部品在工厂生产,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装配、组装成整体。所以设计就要适应其特点,传统的设计方法是通过预制构件加工图来表达预制构件的设计,其平立剖面图纸还是传统的二维表达形式。
而引入BIM技术后,建立装配式建筑的BIM构件库,就可模拟工厂加工的方式,以“预制构件模型”的方式来进行系统集成和表达。另外,在深化设计、构件生产、构件吊装等阶段,都将采用BIM进行构件的模拟,碰撞检验与三维施工图纸的绘制。
可以预见,BIM的运用将使预制装配式技术更趋完善合理。
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不但是全行业的共识也是必须要落实的一件实事。
支持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全过程管理平台的研究与应用。
支持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分析与设计系统研究与应用。
支持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平台研究与应用。
不久的将来,BIM信息技术定能为装配式建造方式的普及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力地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创新发展。
选摘来源:预制建筑网
往期精彩:
【早安BIM】第一百零四期 “十三五”基于BIM的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系统融合技术启动及论证会顺利召开
【早安BIM】第一百零三期 长春市:将大力开发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早安BIM】第一百零一期 BIM是什么?BIM是建筑行业信息化的未来
更多精彩,尽在行见BIM公众号!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行见BIM
返回版块9267 条内容 · 61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重磅!国务院常务会丨建造师注册许可或下放,全国全面推开项目审批制度改革!2019年2月2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提出: 取消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在试点基础上向全国推开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对每个审批阶段实行一个部门牵头、并联审批、限时办结,推行告知承诺、区域评估和联合审图、联合验收等制度,实现“一张蓝图”统筹项目实施、“一个窗口”提供综合服务、“一张表单”整合申报材料、“一套机制”规范审批运行。上半年在全国做到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缩一半,减至120个工作日以内;将一些职业的执业注册等6项许可权限下放至省级或以下政府部门;小编注:“将一些职业的执业注册等6项许可权限下放至省级或以下政府部门”,这句话或预示着建造师等工程系列职业资格注册许可权限有可能会下放。具体会不会是工程系列注册类职业资格,还是其他行业的注册类职业资格,这次官方未明确,还需要静等有关部门后续细则通知。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