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结构 \ 混凝土结构 \ 【每日话题系列】低价中标,谁之殇?

【每日话题系列】低价中标,谁之殇?

发布于:2017-06-14 15:07:14 来自:建筑结构/混凝土结构 [复制转发]





















每日话题2017.6.14








《每日话题》专栏主要是为从事结构的设计师提供交流与互动的平台,定期分享当下设计行业热点事件、以及线下征集设计师工作、学习中的遇到的困扰(每期征选的设计师个人困扰话题以匿名形式公布),欢迎大家踊跃提供话题素材。






















本期话题:








低价中标,谁之殇?








人民日报评“低价中标”,没有利润何来质量!






欢迎跟帖讨论!












先来看一个小故事:











1






逐条仔细研读标书,对所有竞争对手进行详细分析,拟好各种策略,熬夜编制投标文件,然后,Jason志在必得的参加了开标会...










他昂然坐在开标室的前排,等待唱标人唱标....








“A公司,1200万元”




“B公司,1150万元”




“C公司,1307万元”




……








这些数字让他的笑容越来越绽放,他不自禁的微微抬头,用余光瞥了一眼旁边紧张冒汗的竞争对手。他心里盘算着,技术分毫不担心,毕竟和甲方合作多年,考评一直优秀。








而这一次,为了保住这个项目,Jason通过各种手段打听到了竞争对手的底线后,开出一个让人无法拒绝的低价。是的,一个无法拒绝的低价,老板说了,保住项目就是胜利。在占比60%的价格分上,他绝对自信,这相对于又加了一道保险杠。








想到这里,Jason差点笑出了声。他甚至已经想好了庆祝动作。








直到唱标人拉开了嗓门,继续报价…








“L公司,600万元”








Jason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怀疑在做噩梦,用力掐了掐大腿,再次确认了一下:不错,投影上的数字就是600万元。








他的笑容戛然而止,心似跌入冰窖,脸开始变绿了。不过,胸中一团烈火瞬间燃烧,感觉全身的液体在沸腾,脸由绿变红,最后涨成酱紫色。








他愤怒地冲出开标室,甩下一个字:操!










2






坐在最后一排的L公司的Jim,看着Jason的背影,脸上浮出了一丝轻蔑的冷笑。










600万元,终于中标了。但这个结果并没有让他心花怒放,他依然保持着冷笑。








他缓缓的站了起来,拖着沉重的步伐走出开标室,点燃一支烟,深吸一口,再缓缓吐出。他的脸上露出一种奇怪的表情,看起来如释重负,但依然眉头紧锁。








如释重负的是,公司终于有项目干了,裁员的事可以缓一缓了。








紧锁眉头的是,这个合同要是正常执行下去,成本要900万,利润肯定是没有的了,年终奖也泡汤了,不亏本就是底线,完全等于白干。








Jim是销售经理,同时也是项目经理,公司为了缩减管理成本,这两个职位都抗在他肩上。








为了节省人力成本,他准备找一个老工程师做Team Leader,带着一帮刚毕业没多久的年轻工程师去干这个项目。








至于甲方那边怎么交代,Jim只能一声苦笑,能省就省,能拖就拖,坚决把太极拳打到底。










3






小明今年刚毕业,毕业后进了L公司。Jim将他安排进了项目。










小伙子总是带着一脸微笑,对所有人都客客气气,工作很卖力。Jim对他说,这行没有什么捷径,要想成为专家,就是多干,多积累经验。








小明认为项目经理的话很有道理,5+2,白加黑,毫无怨言。毕竟刚毕业,工资加上补助还不错,而且还能学到技术。








直到有一天,Jim通知他,补助取消了。小明觉得不公,找项目经理理论。Jim摊摊手,打开一张Excel表,指着对小明说,你看,全都降了,包括我。








既然大家都降了,小明也无话可说,只能怏怏的继续干活。








可时间一久,小明发现这个项目完全没有归属感,没有凝聚力。没有Team Building,甚至连一顿项目聚餐也没有。大家各干各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工作上也是互相推诿。








小明是好学上进型,随着能力提升,发现自己扛的砖头越来越多,然而收入却看不到任何提升的迹象。锅里的粥越来越稀,哪顾得上小明的碗?








最后,骆驼终于被最后一根稻草压死了。小明离职了。










4






从一开始,业主公司的项目经理李雷对这个新中标的公司就没有什么好感,因为他对这家L公司完全不熟悉。










项目刚进场,他就觉得不对劲。明明项目需求60人,到场的却只有30人,而且全是一群看起来毫无经验的年轻人。








他找到乙方项目经理Jim,要求人员一周内必须到齐,不符合技术要求的人员,统统得换掉。








Jim点头如捣蒜,诺诺答应。








两周过去了,人还是原来的人,且还是只有30人。








李雷气得暴跳如雷,给了Jim最后期限,一个月内人员到齐。








Jim点头如捣蒜,诺诺答应。








一个月过去了,人员总算到齐,但不少明显是充数的。








李雷被搞得没脾气,人员到齐就已经谢天谢地了,至于换人的事,竟然不敢提了,换掉一个人,保不准来一个更差的。








Jim暗自庆幸,终于成功管理和降低了客户需求。








李雷对这项目质量完全不放心。每次领导安排任务,都得事必躬亲、仔仔细细的检查和监督,生怕出差错。








还好,项目里有个叫小明的年轻小伙子还不错,人醒目,干活也仔细。李雷愿意把一些工作交给小明去做,妥妥的放心,这帮他分担了不少。








不过,这小伙没干满四个月就离职了,据说是因为补助被取消了。








李雷又得事必躬亲,项目里的各种问题和隐患让他成天提心吊胆,时间一久,不仅领导怀疑他能力有问题,连自己都怀疑自己了。他感觉像是陷入了泥潭,无法抽身。










5






其实L公司并不是没有人。老王在L公司干了10年,是公司元老,技术过硬,很多新人都是他带出来的。










一听说公司中标了,他立马毛遂自荐要求上项目。








老王在家里闲了三个月了,连老婆都看不下去了。毕竟,在家里闲着只有那么点死工资,没有补贴也没有奖金,刚满1岁的儿子还等着奶粉嗷嗷待哺呢。








可是,公司并没有同意。原因很简单,这位元老级工程师是三高,工资高,补贴高,奖金高,项目经理Jim死活不用他。








老王不理解,论技术他在公司是数一数二的,怎么公司就不让他上项目呢?








他只能在家继续等,满以为下一个项目一定会轮到他。








不过,下一个项目没等来,却等来了一份裁员通知书。




......










王比学,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记者:评低价中标






产品既是企业的立身之本,也是经济活动的基础,只有一件件产品都有质量、一家家企业都以质量为目标,经济发展才更有质量。



1.png








“在招投标中,低价就能中标,造成大家不比质量,只比价格低。”在不久前开展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产品质量法执法检查中,一些企业主抱怨,目前,


一些地方在招投标中存在的“低价中标”现象,已经成为企业提升产品质量的突出障碍,亟待治理和规范。










一般情况下,按照市场规律,招投标中的投标价或中标价不得低于成本价。然而在现实中,部分招标单位在招标环节忽视质量要求,唯价格论,造成中标价低于甚至远低于成本价。


这些以低于成本价中标的企业,为获取利润,只能在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等方面压缩成本,以牺牲产品质量来弥补亏损,从而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在执法检查中,一家曾经获得过“政府质量奖”的线缆企业直言:生产企业没有利润空间,被逼得偷工减料,突破底线。事实上,因低价中标导致产品质量不过关,甚至酿成安全事故的案例,并不鲜见。










“低价中标”现象之所以出现,和法律法规执行不严、监管机制不完善有一定关系,而从根源上讲,是鼓励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不足导致的。


当有的企业每年拿出很多利润来搞研发、创新,提升产品质量时,个别企业靠偷工减料、假冒仿制也能同台竞技,甚至竞争成功。长此以往,就没有企业愿意花精力搞研发和创新。这不仅严重扰乱了市场经营秩序,对整个制造业也是一个打击。解决之道,自然是进一步完善市场环境,让企业拿产品质量说话,让过得硬的产品叫得响、站得稳,从而为制造业大国打下产品质量的基础。








令人慰藉的是,在今天的中国市场上,靠偷工减料甚至假冒伪劣来获利,空间正日益逼仄。一方面,目前,随着监管部门从标前、标中到标后的全流程监管,招标投标活动逐步规范化,通过低价中标进而谋求灰色利益的可能性被大大降低。相反,一些低价中标的企业经常由于利润极低,造成交期延迟,且无法保证质量,让招标方付出了更高的代价。


在工程领域,有人将这一现象戏称为“饿死同行、累死自己、坑死业主”。





2.png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制造业的整体转型,在产品质量上不愿意投入的企业,生存也将愈发艰难。我们应该顺应和把握好这一有利于提升产品质量的趋势,使现行法律规定更具可操作性,维护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使守法企业一路绿灯、违法企业处处受阻,让企业主动对产品负责、对消费者负责、对社会负责。








质量是企业的立身之本。我国产品质量法也规定,企业要承担产品质量的主体责任。


提升产品质量归根到底要靠企业自身,只有一件件产品都有质量、一家家企业都以质量为目标,经济发展才更有质量。当前,中国市场正在实现消费升级,产业结构正悄然发生变化,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将成为产业投资的热点。这些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对质量和品牌的要求会更高,只有坚持以质量为本,把质量问题上升到价值观和现代企业理念的层面来认识,我们才可能后来居上,确立自身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




来源:《


人民日报



















关注公众号




了解更多『结构设计』最新动态




· 据说,全球5%的设计朋友都关注“易筑结构”微信公众号








往期话题回顾:




【每日话题系列】你决心辞职的引爆点是是什么?






【每日话题系列】中建某局跳槽至省级建筑设计院,将面临哪些困境?




【每日话题系列】中铁VS碧桂园,鱼和熊掌如何兼得?






【每日话题】弃结构设计另起炉灶,不归路是否有黎明?

 






【每日话题系列】设计院“20年“之痒,坚守还是逃离?







【每日话题系列】热议控诉建筑圈对结构师五大误区理解?

 





【每日话题系列】2017年各大设计院年终奖最火清单(胆小慎入)

 


全部回复(17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wf_328
    wf_328 沙发
    低价中标,高价结算,施工单位都这么做
    2017-07-03 06:00:03

    回复 举报
    赞同0
  • 只爱大橘子
    66666666666666.。
    2017-06-26 11:35:26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混凝土结构

返回版块

140.14 万条内容 · 2076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土木行业个人感想:淡泊点,踏实点,认真做点事

每晚睡前习惯拿出手机,看下微信公众号,发现如下文章越来越多。什么“35岁以后,你靠什么安身立命”,“你想过在40岁的时候失业么”,“报告80后,你的老年危机已经驾到”,“世界正在抛弃没有好圈子的人”,看了后与自己一对照,越来越心慌,越来越感觉前途渺茫。再加上现实生活中华为裁掉35岁以上员工,万科中层以上集体减薪……土木从业人员仿佛瞬间变成了叫花子,就等着沿街乞讨。我们身处这行业真的就无可救药了吗?我也不知道答案。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