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建筑师你转个P型,你除了会画图还会干什么?

建筑师你转个P型,你除了会画图还会干什么?

发布于:2015-11-06 11:15:06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以下来源:优创工场(UCworks),π媒体

这一次我们只聊建筑师的未来

好吧,我承认这是标题党,原本想定的题目是“论地产设计师的倒掉”。
1.jpg
中国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持续了将近20年,从东南沿海,到西北边陲,仿佛一夜之间,塔吊林立,尘土飞扬,勤劳勇敢的中国人,用不到20年的时间,盖了比前2000年还要多的建筑量。个人认为,以朱镕基1998年商品房改革为开端,到2015年大面积的房产公司高管辞职创业为信号,昭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也意味着一个另一个时代的到来!

曾几何时,中国富豪榜上变换的都是房产巨头的王旗,现在慢慢被各种互联网新贵及新兴产业领袖挤下神坛,硕果仅存的首富(首负?)万达也时不时的面对各种质疑,各种挑战。房地产行业一路高歌猛进,经历波峰波谷,到2014年哗啦一声断崖式栽了下来,几乎变成了一个烫手的鸡肋,政府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银行金融机构避而远之,谈房色变。老百姓原来的两大投资渠道房市股市都失灵,没油水可捞了,对买房投资兴味索然。所谓的刚需也是买得起的都买了,买不起的照样不买。开发公司老板以前大都是政府座上宾,招商引资VIP,这些年也不行了,忽然就像韦春花人老珠黄没人理了。
2.png
这是激荡的中国地产20年(不到),野蛮生长,快速催熟,成有其理,败有其因。(本篇不展开论述,切正题)

史上最辉煌的一段中国建筑设计史就诞生于这样一个时代背景。

这十几年,得益于上述的快速城镇化和造城运动,一大批的建筑设计行业从业者踏上了这趟东方快车,披荆斩棘,披星戴月,披头散发,创下了一系列的世界之最,我们已经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设计公司(人员最多),全世界最多的设计任务(设计费不多),全世界最不辞辛苦的从业人员(一直想用这个词代替建筑师,因为大部分人只能算从业人员)。

这样一个历史机遇下,不光一将难求,千军也不好买,各大设计工厂的HR们清一色的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难题:
人才
人才
人才

3.jpg
人才就像喷嚏,不是你想打就能打出来的。于是各大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老八路新八路,应国家之所需,急社会之所急,开足马力,只为
造人
造人
造人

造人弄不好就变成造化弄人了。
4.jpg
5.jpg
建筑设计人才需求的顶峰出现在2011-2012年左右,大家都知道2008年国际上有个金融危机,本来那个时候房地产也好,设计行业也好,已经岌岌可危,很多单位等死的心都有了。但是正愁没人教,天上掉下个汉堡包,4万亿红包扑通一声砸过来了,只见微信群一阵骚乱,知道出大事了。4万亿加上延伸效应,十几万亿基本上直线曲线的都进入了房地产。富豪榜房产商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好日子基本上发生在那段时间,前所未有的不差钱,很多奄奄一息的公司一下子生龙活虎,满眼放光,充满了强奸欲望。设计公司水涨船高啊,扩扩扩,招招招,千人公司,百人公司,俯首皆是。

房产公司,抢人!设计公司,抢人!策划公司,抢人!代理公司,抢人!
6.jpg
这么多的需求,造人工厂的老教授们讲师们唾沫横飞口水说干了一时也造不出来啊,于是乎一夜之间,开挖掘机的,精修潜艇的,航母打蜡的,都改行做建筑了。

这里再延伸两个子行业:建筑效果图与建筑模型制作


这是两个基于设计辅助的细分行业,其实在学校里边,这是建筑学的必修内容,学生们建筑表现的好坏,直接是设计能力的体现之一。到了工作中,这部分工作切分出去了,移交给专业的制作公司,变成设计制造业产业链的一环。


在2000年左右,建筑学的学生会画一张漂亮的效果图,不光银子钞票大把大把的有,还有各种赢得美人归的机会。(女生们一般电脑或者手工能力差些,能熟练用电脑画表现图和做得一手漂亮手工模型的,哪怕人像马云一样猥琐,总归还有出场的机会)市场上那时候效果图公司还是凤毛麟角,很多都是建筑学的高材生在开,由于市场大,竞争小,赚钱快,很快一批公司就起来了,“水晶石”“原景”“日瀚”,财富积累的速度远快于其他设计公司。

7.png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由于门槛低,很快一大批的类似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的生长出来,这些公司的从业人员很多是从第一代公司出来的,伴随着电脑硬件及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技术壁垒越来越低,很多环艺的美术的广告的工业的人员涌入这个行业,建筑学的越来越被边缘化,最后慢慢演变成为设计公司的下游行业,建筑师也不愿意往下游走了。


模型公司也是一样,最早的模型公司简直比开发商还黑心,一个模型吃掉一个设计项目20%的成本是很正常的,那时候机器也不先进,刚开始制作模型的人也大都是学建筑的。后来好的机器进来了,难度也降低了,很多模型公司的员工开始变成一两个懂图纸的带着木工做就好了。解决了人才的壁垒,规模化效应就出来了,跑量成了模型公司的生存法则,价格坚守早已不重要。

8.jpg


再回过头来看,建筑设计行业不也同样么?

我们很大一部分人,甚至不能称之为建筑师;我们干了很多绘图工作,甚至不能称做是建筑设计!
我们只是资本驱动下房地产行业供应链里的一个设计环节。

一、缺乏核心竞争力

我们充满对开发商的敬意,越来越习惯开发商给定详细的任务书,我们不用动脑子照着画就行;
我们想方设法帮开发商出谋划策,开源节流,强排、算账、偷面积、省钢筋。
我们从五大洲七大洋搬来各种样式风格,取悦业主。
我们最喜欢干的事就是复制、照搬、套用!尤其最喜欢干超大型高层居住区!来钱太爽了。
设计公司能干的事,都大同小异。
在黄金的十年中,广大的建筑师们变成了温水中的青蛙。
9.jpg

二、远离用户

开发商是我们的客户,客户的需求不一定代表用户的需求,越靠近用户的公司才能创造更高的价值。
华东院上市了,市值没有世联行高。
世联行是直接面向用户的,手中掌握的是一手的用户数据。开发公司是以营销为导向的,对用户数据的依赖大于对产品的依赖,更何况现在的产品已经标准化,体系化。
链家现在拼命扩张,也是要占领用户端。
10.jpg

三、过度依赖地产业

前面已经分析过了,中国的房地产行业经过高速发展,已经到了所谓“白银时代”,真这么分的话,黄金时代是上扬曲线,大家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而白银时代,听着很牛逼,好像还大有可为的样子,实际上是下滑曲线,日子一天天难过,也是一天天洗牌的过程。就是减量市场,我抢了你的我才能活下来,丛林法则,优胜劣汰,要多残酷有多残酷。

地产行业已经日落西山,完全依赖地产的设计公司焉有完卵?

前几天有几个自己出去创业的同事来聊天,说现在小工作室也做不下去了,想找工作,找了很多家,都在裁员,工作也不好找。都说转型,现在上有老,下有小,自己除了会画图,啥也不会。转行投资开店,一缺资金,二风险更大,现在各行各业都不好做,没经验没资金,一头扎进去,死的更快。

对呀,

建筑师凭什么转型,你除了会画图还会干什么呢?
11.jpg
现在我们继续聊建筑师的未来
12.jpg
上篇对设计行业的时代背景及行业状况做了一个简单的回顾。这十五年是中国建筑史上最好的十五年,也是最坏的十五年。(说好的都是赚到钱的,说不好的都是错过买房的)从设计行业来讲,本质上与其他的制造业没有任何差别,走的同样是成本加规模的路线。

设计公司在快速的扩张中,有个无法破解的根本矛盾:人均产值滞涨(完全依靠人海战术,生产效率无法快速提升)与员工收入递增之间的矛盾。GDP在增长,CPI在增长,员工收入必须逐年增加,不能满足这个需求,员工跳槽的可能性几乎百分之百。

但是,十五年来设计收费几乎没有涨(开发公司也觉得,房价飞涨跟你设计也没啥关系),员工的人均产值几乎是恒定的(一些牛逼公司除外,人均200-300那种属于另类)。在员工和老板这样一个零和游戏中,要不公司股东减少利润,要不快速扩充新人以摊薄劳动力成本。大部分公司选择后者,因此在过去的十几年,可以发现很多的企业由几十人一下子像收不住一样扩到几千人。

当然,前提是基于蓬勃发展的房产市场大家都还有活可干,如果外部没有持续的增量市场,很显然这种模式是无法持续的。因此,到2014年,形式急转直下,设计企业就像一辆拖拉机,后面装满了货物,在急速狂奔中,忽然发现前面是个陡坡,急刹,所有的货物都会甩出去;不急刹,掉下去有可能连车身都摔得粉身碎骨。

与其他制造业一样,成本加规模的模式走到了尽头!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四个大字:
产能过剩

于是大家日子都开始不好过了,都开始提转型了,提跨界了。

怎么转?怎么跨?这是个难题。

转型,设计还要不要做?跨界,往什么方向跨?要跨到什么领域?

这其实是转型过程中存量与增量问题

国家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的转型压力。现在习李开出了两道药方,我想就是用来解决存量与增量的问题。 习提出“一带一路”,是解决存量问题,把国内这么多年积累的存量资金、过剩产能通过一带一路释放出去,因此要设亚投行,要推销高铁。李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即解决增量问题,转型提升,通过互联网+的战略布局,全面提升传统行业的流通生产效率,并引领高科技行业的长足发展,从而促进产业转型,经济转型。 (这是我自己瞎想的,习李是不是这个意思,你们自己去问)

而在传统制造业,这样的例子更是举不胜举,比如海尔! 2010年,形式一片大好,张瑞敏对他的8万名员工立下豪言:海尔今后不光要照顾好这些职工,连职工的父母、儿女都要照顾好!因为这8万名员工,还有3万家门店,是海尔最大的财富!

2014年,他食言了,海尔裁掉了2.6万的员工!(决定一个企业走向的永远不是这个企业的管理者,而是市场!

张瑞敏在激烈的市场冲击下(尤其是电商和柔性生产链的兴起),必须刮骨疗毒,对企业进行转型升级。执掌着全球第一白家电品牌的海尔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被誉为中国企业界教父级人物。不过,他也深感传统企业触网转型的艰难。“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水深火热。”张瑞敏连着用了这样三个形容词来表达自己带领海尔在互联网时代转型的心情。

在存量问题的处理上,张瑞敏大刀阔斧,首先将组织架构扁平化,由原来的十级管理变成三级管理,将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管理小微化。

张瑞敏觉得,企业平台化是大势所趋。“如果不做平台,只想着把企业做大、开更多连锁店,这样只要来一个大型电商就可以将企业冲垮。而企业平台化能让企业瞬间利用全球资源。如果海尔成为一个平台,将可以整合全球最聪明的人来服务。”

员工人人是创客,是让员工成为创业者。海尔现在的理念是“企业即人,人即企业”。张瑞敏说,“企业即人”就是企业中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创业者,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创客”,每个人能够创造非常大的企业。企业要由管控组织变成创业平台,员工由执行者变为创客。

在海尔成立的一家叫海尔工贸的销售型企业中,正在试水“小微模式”(就是万科的事业合伙人制),主要做法是将工贸公司拆分为海尔的合作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今年,这种小微模式还会在海尔的制造设计、财务、行政等部门全部推进。

而在增量市场,张瑞敏加大研发力度!比如着手研发没有压缩机的冰箱,不用水的洗衣机,利用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冰箱等等,这个市场是一片蓝海,等待着去开发。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将一个千亿级企业焕发新生,重新上路。

那么,国家层面和这些巨型企业都能大象跳舞,设计公司有什么不能呢?

所以设计公司的转型,应该像上述例子一样,保存量,促增量!

保存量

保存量的意思是不能把洗澡水连小孩一起泼了,不能因为设计不好做了(钱不好赚了)企业要转型了,就放弃设计了。设计公司将永远存在!公司关了,你就出局了,江湖从此与你无关。不关,就必须在这个丛林里继续求生。 活着才有机会!而在丛林里边,永远恪守二八法则,你只有跑赢其他80%的对手,才有活下去的可能。在这样一个市场,一定是优胜劣汰,胜者为王。

这其实也是一个挤泡沫的过程,过去这么多年积累的虚胖体质,通过壮士断腕,拔疮去脓,苦练内功,重新打造强健的肌体! 经历激烈的市场厮杀以后,留存下来的企业,未来才有机会走出纯房地产领域的泥潭,去跟国际的大牌竞争,成为国际化的设计企业。

现在有很多的设计企业正在这么做,在求生存的同时,及时换血,休整队伍;苦练PC、BIM、绿建及精细化设计,让设计真正回归设计,而不是房产商的犬儒。比如年轻的都设设计团队,在行业下行的态势下,反而逆势增长,对产品更加精益求精,不断缩小与境外设计企业在设计质量和产品精度上的差距。
13.jpg

14.jpg
上图为都设设计作品

所以保存量的意义就是你必须要能跑赢大盘。不要幻想日子会越来越好。(有人经常会问:市场什么时候会好转?国家什么时候救市?救个大头鬼,任何经济周期都有其正常规律,房地产行业火了十八年了,国家够给面子了)经过重新洗牌后,少量优秀的企业能留存下来,市场的利润会重新分配,让企业回归正常的生存状态。(妈的像现在这种没标底的项目还几十家抢着投的状态谁受的了?)这场厮杀中的输家,就会逐渐被洗出市场。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没有永远的行业,也没有永远的企业,有的只是生生不息的变革!

促增量

其实我一直以为, 设计行业是一个很好的行业,设计思维是一种超牛逼的创造思维 。比如律师,是依据法则去解决现存问题,医生是根据人体科学去排除病症,而设计与发明一样,是不断创造的过程!(为什么举律师和医生呢,律师天天和社会上的假恶丑打交道,医生天天和什么肿瘤肠子脑浆鼻屎打交道,而设计呢,每天意淫的都是美好的东西,哇,一栋摩天楼从水面冉冉升起,玻璃房里亭亭玉立的大胸柳岩。。。。。。 注:没有行业歧视的意思哈 ),所以你们这帮鬼选择了设计这个行业太幸福了!祖坟上一定冒过青烟。

既然祖上这么积德,让我们拥有了这么伟大的思维,就应该加以广泛应用,举个栗子

苹果公司是不是一家设计公司?

苹果以前只做电脑的,但对产品设计把控一直很牛逼。有一天苹果新血来潮设计了这么一款产品
15.png
而同时代的MP3还在这样一个水平
16.jpg
是不是立即有秒到渣的感觉?
于是分分钟被苹果打的丢盔弃甲。

更重要的是,苹果 设计 了一套封闭的生态系统。( 组织架构规章制度商业模式的设计也是设计 )这个系统就是IOS,现在大家都知道它的强大,在这个系统里边,制定了各种游戏规则,用户和软件开发者在这里形成生态链,各取所需。(雷布斯把这一套搬了过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ARE YOU OK?)
17.jpg
当然,苹果还有巨牛无比的营销水准和

钱钱
钱钱钱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去虐待富士康了。(你有没有一点想虐待甲方的冲动)
脑补一下:一个牛逼的设计公司,研发出了一套人见人爱花开花败的居住产品(全品类的,别老是他妈的毛坯房),反正是个人看着都会喜欢,直接领先同行业产品3个时代,然后直接面向用户(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互联网,同时需要强大的营销能力,比如跟链家合作),获得用户的认可或下单后,再委托开发公司开发建设。(宝龙地产在青岛有个建筑师社区,就准备这么干,建筑师自己可以为自己定制住所。)

这样一来,生产关系完全反转了。

设计直接面向用户了!甲方沦为代工厂了!多么强烈的农奴翻身做主人的民族自豪感!

因此,关于设计转型

第一个观点:设计转型产品化

前几天几个设计师自己创业,APP出来内测,这哥们感觉特别爽,说我在这的任何改动都能得到用户的各种反馈,正向的反向的,供你去判断。 这种反馈是平等的,友好的,只有这种和用户之间点对点的互动,才能真正创造一个好产品。 以前做楼盘方案,都是做好毕恭毕敬的呈送给装模作样的甲方,是居高临下和俯首帖耳的关系,这种反馈效率很低,而且不代表最终使用者的实际需求。 偷面积算不算伪需求?标准化算不算伪需求?漂亮的文本表达算不算伪需求?

前段时间比较火的是大舍的“梦想改造家”,比较触动。
18.jpg

19.jpg

20.jpg
这就是 设计产品化、设计直接面向用户 的一个典型案例。当然这是电视台发起的一场公益活动,设想一下,如果这是一个正常的商业化行为,一个设计公司收买大量的这种老旧破败甚至闲置的物业,通过同样的手段打造成爆品,再通过营销的方式直接租给用户,会不会成为一种可能呢?(实际上联创国际的都市再生团队,已经在这一块领先了一步)

设计产品化最直接的案例就是民宿,这应该是离建筑师最近投资又最可控的一种产品化方式了。比如有位年轻建筑师自己设计一栋民宿,并在网上发起了众筹,租地、施工、运营。
21.jpg

22.jpg

还有一个产品化的案例是吕慢团队和她的“全移动空间”(All Moving Space)。
23.jpg
这是由来自优探克设计+策略工作室的联合艺术策展人、科技工作者、互联网从业者、海外金融英才跨领域联合发起的“空间+”运动。它不认同建筑的独立存在,更多关注城市、空间、商业、科技、艺术、金融、受众之间的多重关联。并试图结合不同领域,以空间作为疏导文化和商业的媒介盒子,以及介入和引导城市发展的移动载体。在多领域资源联动呈现的过程中,实现社会资源的平均及共享状态。

就是做了一个可快速装卸的玻璃蛋,可以放在室内或者室外广场,里边可以做售楼处,也可以做小米新品发布会,或者是个小餐厅;外面的玻璃上可以设置各种电视广告。这个团队拿到了IDG的天使投资,在上海K11、北京优客工场、侨福芳草地都有放置。

第二个观点:设计转型开放化

其实建筑师是一个特封闭的群体,论资排辈,等级森严。 大咖们的属地感很强的 ,自己的领地是万万不允许别人侵入的。很多的建筑师社群也是小圈子,在这个圈子里边,感觉就是拥有全世界。

而互联网的世界是相对开放的,因为没准一个95年小年轻,技术比你牛100倍,成长潜力比你大一万倍。所以这个圈子没有代际,沟通简单顺畅。大部分是穿着旅游鞋,背着双肩包,拎着一壶水,走到哪,直言直语,直奔主题,不浪费口水。

建筑师大佬的微信群,一般都很不活跃,发个红包基本没人抢。一怕说错失态,二要端着。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现在建筑圈内搞互联网创业的还是 老人居多 。说明这个行业还是资源壁垒型,年轻人不容易出头。二是从老现象,不相信年轻人。大佬们都觉得还是自己干,更放心;小年轻的想法,不靠谱。

从这几点来看,建筑圈有时候是反互联网的。

何谓开放化?

比如,有没有人牵头成立第一支建筑互联网创业投资基金?

建筑圈内有钱的人太多了,都是单打独斗,搞不成气候。现在猪八戒网举着耙子杀过来了,一个个惊得像蜘蛛精一样花枝乱颤。

再比如,成立设计师创客平台?


把年轻的有理想有思路的设计师集聚起来,大咖们放开心胸,担子交给年轻人,你只要贡献你的资源你的经验,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纠偏。年轻人的能量释放出来一定会更加的光彩夺目。

而你只需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第三个观点:设计转型资本化

未来的十年是金融的十年,中国的金融体系将全面开放。

原来的设计企业都是 传统种田型 ,春种秋收,过年赚点利润交给媳妇。(媳妇拿着钱去买房,结果买房赚的钱远多于开设计院赚的钱)很少有主动接近资本的。资本在企业里的作用不言而喻,资本可以倒推企业规范化(国家为什么要实行注册制,一是企业可以直接融资,二是让大家都规范,这样没人逃税了),同时,充分发挥公司股权的作用, 对外股权融资、收购合并,对内股权激励,留住人才 。(为什么现在很多公司没法解决公司元老退休后的安置问题?)

设计企业的出路是不光要赚钱,还要能值钱。

什么是值钱,亚马孙亏损20年,不影响他成为全世界最牛逼的公司之一,因为它值钱, 投资者愿意为它的价值买单。

设计公司呢?扪心自问,现在的大部分设计企业,假如某天老板不干了,还能值钱么?

资本化可以助使企业合众连横,合并或收购竞争对手。现在的设计企业不是太少了,是太多了。中国以前的彩电品牌有多少种?啤酒品牌有多少种?现在还有吗?

没有了,收购合并了。啤酒现在就四到五个品牌,青岛,百威,三得利等,也没影响我们喝啤酒啊?

设计公司,光同济附近多少?都大同小异。这家忙,那家闲;那家忙,这家闲,社会资源完全没有合理的利用起来。

UBER干的就是把闲置资源对接,所以上次ASSBOOK一篇关于UBER进军设计行业的假新闻把大家吓了个屁滚尿流。

因为这个行业确实有太多的痛点,而资本和互联网这两个无形的幽灵,是最有能力解决这些痛点的。



所以
这是一个传统的行业,这是一个伟大的行业!
我们秉承工匠精神,我们更拥抱时代!

寒冬来的太快,我们都还没来得及准备御寒的衣物,
那就迎着寒风起舞吧!

多少年前,有一位可怜的老人往返奔波,累死在要账的途中。他的设计才华,支撑了他的梦想,却没能维持住他的生命。
他叫路易斯.康!

生命与梦想一样重要,希望大家能通过发散的设计思维,寻求一条新时代的转型之路!
24.jpg



1.jpg


2.png


3.jpg


4.jpg


5.jpg


6.jpg


7.pn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15.png


16.jpg


17.jpg


18.jpg


19.jpg


20.jpg


21.jpg


22.jpg


23.jpg


24.jpg

全部回复(19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防晒衣封
    防晒衣封 沙发
    学习了 涉及的专业很多嘛 知识挺全面的
    2016-06-29 23:43:29

    回复 举报
    赞同0
  • tigernew1988
    tigernew1988 板凳
    很有深度的一篇文章。
    2016-06-29 18:30:29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6 万条内容 · 43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请教自喷系统湿式报警阀阀后的试验管排水问题

现在的湿式报警阀阀后都要装流量计及压力表的试压管,如果这个项目没有消防水池,那这个排水管排到室外得话可以直接排到室外雨水井吗?有审图提出来的要间接排水是怎样做呢?另外消防泵房在地下室,直接排到室外会不会倒灌?加止回阀可以吗?因为喷淋泵是30L/s,消防泵房排水泵没有打流量,所以考虑排到室外。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