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安徽省博物馆新馆设计

安徽省博物馆新馆设计

发布于:2015-09-09 14:11:09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20131106044147398.jpg

项目名称:安徽省博物馆新馆
建筑师:何镜堂 刘宇波 张振辉 梁玮健 盘育丹 刘挺 陆超 蔡卓等
设计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建设地点:合肥
用地面积:55 500㎡
总建筑面积:41 380㎡
设计时间:2006-2009年
竣工时间:2011年
摄影:张广源

项目背景
安徽省博物馆新馆(以下简称新馆)坐落于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内的省文化博物园区。市政务文化新区位于合肥老城的西南面,省文博园位于新区中轴线的西侧,次景观轴的一端。新馆位于园区的用地中部,主入口朝东。新馆东南、东北分别是古生物化石博物馆与美术馆,三个文化建筑成品字形布局,新馆居中,是统领全区的中心标志性建筑。基地东北面有一座小山坡。

2006年,安徽省政府举办新馆的国际设计竞赛,我们的方案有幸获得优胜,成为实施方案,由此开始为期5年的设计建造过程。

立意构思
面对安徽这个熟悉的地名,建筑师也许立刻会在脑海中唤起徽州群山叠翠中白墙黑瓦的传统村落与建筑的印象,但是随着对安徽地域文化背景的逐渐深入的调研与认识,我们发现最初的印象远远不足以涵盖这个人文地理范围的广度与深度。随着讨论与思考的推进,安徽在区位的过渡特征与文化的多元构成越来越引起我们的注意与兴趣:

安徽省位于华东地区,东邻江苏、浙江,北接山东,西连湖北、河南,南有江西,处在我国地理、文化和经济发展上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过渡区位。

安徽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理范围从北至南由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大别山区、沿长江平原与皖南山区等不同的地区组成,其地域文化丰富多元:既有徽风皖韵,也有建安风骨、老庄哲学;既有江南风光,也有黄梅戏曲、革命老区,难以局部片面地去理解和概括。

基于对地域文化的发掘与理解,结合对建筑基地与城市环境的的思考,设计定位逐步清晰:
新馆设计应该强调整体性与概括力,避免陷于具体文化符号。
安徽的文化性格兼具北方的雄浑敦厚和南方的温文秀雅,新馆的品相应该呈现端庄厚重、方正平直而又雅致通透、内涵丰富的标志性形象。
通过现代建筑设计的思路与方法,运用空间、材质、构成等现代建筑本体语言,来传达地域文化的精神与内涵,体现对地域文化理解的时代精神。
体现新型的现代博物展览空间观念,关注公共空间与展览空间相互关系的营造,创造新鲜的观展体验。
最终,设计立意构思确定为——四水归堂、五方相连。

空间构成
整体空间布局清晰地分成三个圈层,而立体构成的手法又生成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的公共空间系统。

“ 四水归明堂,归水亦宏扬”,庭院在安徽传统建筑文化中,具有中心突出的位置。取意“四水归堂”,建筑核心部位形成向天开敞的公共大厅,其空间通过一系列转折勾连、错动交叠的通高片墙进行多样化的限定。类似于一个立体的徽州村落,片墙的引导使公共大厅联动着一系列大、中、小空间与“巷道”,自动扶梯就布置在片墙夹持、天光引导的“窄巷”中,环绕盘旋到达各层空间。

外围的两个圈层是交缠联动的虚实体量。展厅是一系列连续转折的实体体量,构成一个四面通透的方体,确定建筑的基本外轮廓。实体外表面覆盖的纹理抽象于镇馆之宝楚大鼎鼎身的兽面纹,突出远古青铜器般厚重浑雄的分量感;实体通透部位切开的内表面覆盖木质墙板,通感于徽派建筑内部的大小木作界面,雅致亲切。外表面与切开面的分别处理带来重与轻、粗粝与细致、冷峻与温暖等感受的对比统一,暗示地域文化蕴含不同质感的多样基因。实体内部就是展厅空间。实体展厅构成了博物馆的历史、实物、沉静、幽暗、有待观众发现的一面。

展厅之间通透的部分形成连续转折的虚体体量,成为活跃流动的公共空间系统,开敞通透的玻璃界面之内坡道穿梭,光影婆娑,平台交错,观众在观展过程中时常能看到四周的外部景观,人们的穿行活动也成为相互之间的展示,现代观展空间的开放性、透明性以及交流互动的特色在这里充分展现。虚体空间引导观众在实体展厅内外穿行,参观体验,虚体展示着实体。

虚体空间内侧的环廊结合平台、连桥、挑台等建筑元素,与“四水归堂”大厅取得半开半合、柳暗花明的多样化联系,有时是连桥飞跃,有时是平台眺望,有时又是隔着镂花窗隐约可见,形成一个从核心空间向四面伸展,沟通上空与四方外界的“五方相连”的公共空间系统。

场地布局
文博园位于新城区。针对新区的城市环境特征,考虑新馆中心标志性建筑的定位,结合建筑的空间构思特色,设计选择了方形而整体的建筑体量。

四个立面忠实显示空间构成方式,形成可以展开的虚实相间的连续整体,一气呵成的立体构成手法在大尺度的新区场地中显示出城市密集区域的建筑难以展现的力量,静态方正轮廓与动态立体构成的有机统一,无论在车行远观还是步行近观的尺度下,都呈现出鲜明、独特的标志性形象。

方形体量在西面、西南、西北三面落地,在主入口的东面架空悬挑,而紧贴地面的低平基座则从东面嵌入主体建筑之中,并向东伸出主引桥,结合由东至西的文博园广场、桥头广场、竹海、水面、入口平台等场地景观要素,形成从城市走向博物馆的纵深序列。这种空间与心理上层层渐进的仪式感、有意延长的期待感,与绕过山边,经过村头、水口、樟树、拱桥,逐步走向一个徽州村落的体验是相关的。引桥南面保留了基地原有的小山坡,建筑基座相应在引桥北面伸出平台和片墙,形成建筑与景观的有机呼应关系。

主体建筑南面次入口也设置了折形的小引桥,加强了建筑体量锚固于场地上的效果。基座与引桥一律采用中性亚光的灰调材质。

20131106044247206.jpg

20131106044256806.jpg

20131106044307817.jpg

20131106044317312.jpg

20131106044334862.jpg

20131106044345591.jpg

20131106044356790.jpg

20131106044405968.jpg

20131106044410307.jpg

20131106044416376.jpg

20131106044427809.jpg

20131106044441680.jpg

20131106044445781.jpg

20131106044450923.jpg

20131106044455742.jpg





20131106044147398.jpg


20131106044247206.jpg


20131106044256806.jpg


20131106044307817.jpg


20131106044317312.jpg


20131106044334862.jpg


20131106044345591.jpg


20131106044356790.jpg


20131106044405968.jpg


20131106044410307.jpg


20131106044416376.jpg


20131106044427809.jpg


20131106044441680.jpg


20131106044445781.jpg


20131106044450923.jpg


20131106044455742.jpg

全部回复(18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sango1986
    sango1986 沙发
    谢谢楼主分享
    2017-06-20 08:55:20

    回复 举报
    赞同0
  • liudongping1022
    好资料,多谢楼主!
    2015-11-13 10:04:13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8 万条内容 · 44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广州珠江新城西塔设计

项目名称:广州珠江新城西塔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团队:何镜堂、倪阳、李綺霞、邓孟仁、罗建河、林毅、宋振宇、胡庆峰、寿劲秋、黎少华、王芳菁、李玲、黄全乐、徐杰星、张敏婷等设计团队:Wilkinson Eyre. Architect、0ve Arup&Partners &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项目地点:广东省广州市占地面积:12 430㎡建筑面积:448 736㎡主塔高度:432米设计时间:2005年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