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景观规划设计 \ 设计重置场地逻辑:清华大学核研院院中心景观改造

设计重置场地逻辑:清华大学核研院院中心景观改造

发布于:2015-07-03 15:15:03 来自:园林景观/景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20120911012223503.jpg

  甲方: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
  地点:北京市昌平县虎峪村
  主创设计师:朱育帆、姚玉君
  面积:9000平方米
20120911012223933.jpg
清华大学核研究院中心景观改造平面图

  如Dan Kiley所言:“对基地和机能直接而简单的反应是最有效的方式。”场地已有的部分残缺的轴线秩序及片段性元素,具有重新被整合、联系成轴向空间体系的可能。
  中心区的环境改造归根结底是对原生轴向空间进行的一次再设计,因此一切改造行为应基于对轴向空间本质的认知,设计中景深的攫取完全取决于是否利于轴向空间的再生。

20120911012223852.jpg
强化水池戏剧性和序列感是重要策略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技术研究院(简称INET,清华人称“200号”)位于北京市昌平区虎峪村,山水形胜以坐落在虎峪沟沟南前台地和洪积冲积扇区域一带犹佳,古“燕平八景”之一“虎峪辉金”就位于该地区。院址选择了东山南面的区域,占地约60公顷。轴线的北端即为101主楼,主楼后的虎峪重峦叠嶂,形成了绝佳的背景环境。主轴线自101主楼南起笔直地延伸,形成了长达近3千米、气势恢宏的景观轴线。101主楼以南至院南大门之间的校园开放空间是该场地最为核心的中心区也在这次景观改造的范围内。
20120911012224601.jpg
宜人幽静的台地园风貌

  核研院里的常绿树比例高得惊人,圆柏被大量地栽植,几乎所有道路两侧都形成了7米至8米高的圆柏篱墙。中心区规划的基本格局呈现出强烈的苏维埃风格,主要附属建筑群分列两旁,布局基本对称,主中轴线明显;绿墙围合下的中轴线上有3个被废弃的水池,水池始建于1968年,由北而南依次叠落,每层驳岸高差为60厘米,之间两边设坡道相连;3个水池之间的水体沟通主要依靠水池之间池壁上的若干溢流孔洞。起初设计水池的目的是用于实验冷却回水,但此功能始终没有被启用,这里还一度成为员工的游泳池,后来被渐渐荒废。
  如Dan Kiley(丹·科力)所言:“对基地和机能直接而简单的反应是最有效的方式。”场地已有的部分残缺的轴线秩序及片段性元素,具有重新被整合、联系成轴向空间体系的可能。

20120911012224982.jpg
亲水设计体现人性

  中心区的环境改造归根结底是对原生轴向空间进行的一次再设计,因此一切改造行为应基于对轴向空间本质的认知,设计中景深的攫取完全取决于是否利于轴向空间的再生。勒·诺特尔式空间成为设计的逻辑法则。一般而言,轴向空间有6大构成特征,即纵轴、端点、界面、横轴、节点和结构。纵轴指主向轴,端点指主向轴的两端,界面指界定轴向空间的竖向界面,横轴指复合轴向空间中用于强化结构的垂直于主轴方向的次轴线,节点指纵轴上重点空间,轴向空间结构是基于以上5大要素的综合抽象出的结构特征。设计中以勒·诺特尔式轴向空间作为环境改造的总体蓝本,而通过强化中轴线上系列水池带动空间戏剧性和序列感的提升以及强化景观横轴成为重塑该地新轴向空间的基本策略。
  纵轴:即主中轴线,长达350米;中轴线大致可以划分为7段,从南至北依次的旷坳感受为:南院门至门北东西路(放),门北东西路至水池E(大收),水池E空间(大放),E池至D池(大收),D池至A池(微放),A池空间(微收),101南入口(放);从北往南的旷奥感受依次为101南入口(大放),A池空间(微收),A池至D池(微放),D池至E池(收),水池E空间(放),门北东西路至水池E(大收),南院门至门北东西路(大放)。整体景观形成序曲、高潮、尾声、余韵的空间变奏曲。
  端点:北端点是101主楼,另一端点是南院门,但由于轴线的南向延伸,空间意义上另一端实为无穷远的天际线灭点。
  界面:利用原有的圆柏篱墙、毛白杨林带或加杨林带,界定水池一线中轴空间的茂密的齐缘林带。
  横轴有3种可能:主楼前道路包括二道院门和南院门北路,但均不清晰,是为缺项,但二道院门的位置空间横向性和景观性最佳,是作为主横轴的理想选择,也是空间总体格局的支点,因此在改造中,设计者拆除了二道院门,建水池E,通过在池中设喷泉来强化其在空间秩序中的地位。
  节点:横纵轴的交点可以作为节点,而此处主楼南系列水池的区域则是最为重要的景观节点。由于水池的基本结构完好,无须伤筋动骨,只需剔除面层后用廉价的材料(毛石和混凝土)进行全面包装。原有水池的问题在于驳岸呈45度角斜坡入水,使用者很难接近水面,改造设计中采用驳岸阶梯状入水的简洁形式,亲水设计在体现人性一面之余,新景观也呈现出一种宜人幽静的意大利台地园的风貌。另外,新增4条混凝土小径将水池两侧的建筑联系起来,设计者移除新增路径上的原有柏墙,形成新的空间秩序。
  结构:如果以75米的尺度模数网格对设计场地进行基本分析,即可发现中心区的主要内容基本涵盖在东西1个模数(75米)、南北5个模数(375米)的范围内。二道院门恰好位于这段中轴线的中段,其南建筑布局渐渐松弛,以景观绿地为主,显现出空间序曲的特征;而其北即主楼南以进深200米左右的空间,建筑布局较为紧凑,景观设施也相应集中,是空间高潮区域。
  值得一提的是,该场所新中轴空间正反向游历所得体验大相径庭,在建筑被看序列中,观者可强烈地感受到台地园般的层叠感带来的视觉震撼,伴随着地形的升高和水体的下落流态,景观次第逐渐形成空间的升华感和高潮感。景观中,游历中轴空间的真正高潮并非在到达主体建筑前庭的一刻,而是站在101门前向南回眸的一刻:水天一色的景象映入眼帘,向远方无限延伸,中轴空间与院外空间可完全融合在一起。在这一视点上,建筑被看与向看的空间序列完成转换,水池E及池中的喷泉在空间节奏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也显现无遗,成为轴线无限延伸的转换点。
  在整个行进过程中,景深的不断变化使场地与更大的自然背景融为一体,产生无限感。设计师更像是位探寻基地中潜在景观结构本质的摄影师,只是简明地还原其本来面目而已。

20120911012223503.jpg


20120911012223933.jpg


20120911012223852.jpg


20120911012224601.jpg


20120911012224982.jpg

  • co1428491353912
    学习了,感谢楼主分享
    2015-07-03 15:52:03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景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25.01 万条内容 · 266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纽约布鲁克林大桥公园6号码头观景台设计

纽约布鲁克林大桥公园六号码头观景台位于公园6号码头的西北角,是一个三角结构的平台,像一只巨大的鳍伏在地上。观景台采用级型面的设计,斜坡最高处距地面5.3米,这个设计提供了观看周围风景的绝佳视角。从上面可以看到连接曼哈顿和布鲁克林之间的吊桥、自由女神像甚至整个纽约城。同时,它本身也是一个赏心悦目的建筑,创造了休憩的空间。 观景台从入口起整体呈上升趋势,由阶梯台组成;叠层木板结构在高低不等的钢制薄柱支撑下,形成有梯度的观景平台,并且造就了观景台与地面之间的遮阴区域。观景台下的空间可以为各种活动提供场地,可设可移动的食品车、休憩座椅;可供野餐;还可以上演小型演出。为了使正面环境更为生态并且四季鲜明,六号码头周围种满了花草。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