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园林景观实景 \ 赏建筑江南园林探乾坤

赏建筑江南园林探乾坤

发布于:2015-06-03 16:19:03 来自:园林景观/园林景观实景 [复制转发]
_20110308110332_23510.jpg

 乾隆爷当年的“民间行宫”——虹饮山房既有江南的秀美,也具皇家园林的气派。

  江南美,最美在园林,最美在建筑。三月的江南,春暖花开,让这里的建筑也因此多了些春的气息。而许多建筑虽然经过修复,还是难以恢复当年鼎盛时期的面貌,那我们就不妨以发现的眼光去发掘江南建筑在最辉煌时期的亮点。
  “江南建筑美是众所周知的,但让建筑更鲜活的是建筑中的人和生活。建筑是有灵气和人性的,在繁荣盛世,里面居住的人丁最为兴旺的时候,这些建筑也会展现出最辉煌的一面。只可惜,如今我们见到的只是历经沧桑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即使是经过了现代手段修复、搬迁、重建,当年的人情味也已然不再,所以如果能穿越的话,就能回到那段最真实的黄金年代。”
_20110308110326_50777.jpg

苏州木渎园林婉约秀美,精巧雅致

   苏州木渎园林
  体味明清的精巧雅致
  明清期间,木渎是苏州至太湖黄金水道上最大的商埠,这也是木渎最为鼎盛的时期。据载,明清时期的木渎镇内居民稠密,商贾云集,清代画家徐扬曾作《盛世滋生图》描绘姑苏繁荣景象,画中木渎占了一半的篇幅。
  整座木渎镇就是一个苏州式的精美园林,在明清时期,木渎有30多处园林,如今只剩下十来处,但还是让木渎成为中国唯一的一座园林古镇,从如今所见的木渎就可想而知当年园林古镇的气派,也难怪乾隆爷当年六下江南,六次驻跸,会对木渎如此的偏爱了。
  与当年明清时期最鼎盛的木渎相比,如今的木渎只剩下三分之一的园林,但要寻访当年明清气派,也非无迹可寻。首要目的地就是乾隆爷当年的“民间行宫”——虹饮山房。这是木渎最大的园林,建筑风格具有江南的秀美,假山亭台,高低曲折,颇有皇家园林的气派。在虹饮山房里还可以觅得当年刘墉、和珅、纪晓岚等名臣的遗迹,像是“虹饮山房”的牌匾就是刘墉题书的,而现在在虹饮山房里一个圣旨馆,陈列着清代十位皇帝的圣旨,而另一个科举制度馆则主要展示中国当年科举制度的详细流程,还有不少当年的优秀试卷供参观。
  可以感受木渎当年盛景印象的另一处园林就是严家花园,这里最精彩的是厅堂之外的四季园林,园子里按照春夏秋冬四时的景致不同建造,春景区盎然,夏景区紧凑,秋景区婉约,冬景区开阔,布局疏密曲折,精巧雅致,据说现代建筑学家梁思成曾数次考察严家花园,更称其为“苏州园林的翘楚”。园林古镇里,即使是一块石头,一面假山,一个檐顶,都独具匠心。
_20110308110337_28286.jpg

浙江龙游民居有元代建筑的特色,门楼飞檐翘角,如大鹏展翅

   浙江龙游民居
  仰望元代的飞檐翘角
  话说最早从南宋时期开始,从浙西山区走出了一个神秘的商人群体,他们既无官府支持,又无强大的宗族势力作后盾,却很快在各大商帮中崛起,到了明清时期已经跻身中国古代十大商帮之一,他们的“业务范围”涉及纸业、刻印书籍、粮食、山货、木材、中药、丝绸品和珠宝等商业活动,而随着这些龙游商人的名气增长,龙游商帮致富后回乡修建的300多座龙游民居也逐渐为世人所关注。这些精美巧妙的建筑既有江南民居的婉约精致,更有龙游商人因四处做生意见识广阔而引入自家建筑中的西洋特色,是龙游商帮驰骋商界的见证。想必对于那些商人们来说,当年龙游商帮的生意秘诀是什么,如果能够穿越回去的话,定会去讨教几招。
  近年来,龙游县把散布在境内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文物价值的优秀古建筑集中迁移到鸡鸣山上的民居苑,实行异地保护,成为国内不少民居保护的典范,目前已搬迁复建了30多座古建筑。
  在民居苑中,有不少值得一看的代表。“商冈起凤”厅体现了元代建筑的特色,门楼飞檐翘角,如大鹏展翅。汪氏民居的雕刻显现了江南民居的精致,前厅与后楼的建筑风格迥异,砖雕、木雕、石雕精美绝伦。此外还有明代建筑翊秀亭、清代建筑灵山花厅等等,都各有特色。
_20110308110325_43193.jpg

徽派建筑结构严谨并互相贯通

_20110308110311_27778.jpg

层楼叠院鳞次栉比

   安徽黟县屋舍
  品赏明清徽派的大气
  徽派建筑始于11世纪,最为鼎盛的发展时期是元末至明清,那个时期的徽派建筑更是充分体现了各姓聚族而居的特性,人丁兴旺,建筑大气,颇有大家风范。
  有趣的是当时的一些大家族会随着子孙繁衍,将家里的徽派建筑一进一进地向外套建,甚至形成了“三十六个天井,七十二个槛窗”的豪门,据说在黟县关麓就有个有名的“八大家”建筑,就是由八个兄弟的20幢民居屋舍联合而成的,每一座建筑都相当考究,足见当年徽商的实力。中国人素来讲究亲缘关系,如果真的可以穿越,说不定能在这样的大家族中生活一下,见证“庭院深深”的豪门恩怨。
  徽派民居是许多画家、摄影家热衷的创作对象,很重要的原因是其“有山有水”,尤其是在湿润的春日季节,雨水的滋润让这些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的民居充满了山水的灵气,更像“中国画里的乡村”。
  要寻访徽派民居,可以去黟县的西递、宏村,这里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在宏村,你会惊奇地发现当年徽派建筑流传下来的智慧,那堪称建筑奇迹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让整座村庄至今仍然像一只大水牛的形态,结构严谨,又互相贯通。细细观赏现在保存完好的140余幢明清古建筑,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小桥流水,能让人移步换景,处处见画。作为现代人,看来只有穿越回过去才可搞清楚,如此精妙的建筑结构,究竟古代人是如何规划出来的?



_20110308110332_23510.jpg


_20110308110326_50777.jpg


_20110308110337_28286.jpg


_20110308110325_43193.jpg


_20110308110311_27778.jpg

  • 结构大佬
    结构大佬 沙发
    谢谢楼主分享资料!
    2015-06-04 09:05:04

    回复 举报
    赞同0

园林景观实景

返回版块

37.72 万条内容 · 282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北京地坛

  地坛坐落在北京城安定门外,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地祗的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连续祭祀时间最长的一座地坛。自公元1531~1911年,先后有明清两代的十五位皇帝在此连续祭地长达381年。明朝前期祭地与祭天是合并在今天的天坛内举行的,直到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定立四郊分祀的制度以后,才另建坛祭地,当时称作方泽坛。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改名为地坛。  地坛分为内坛和外坛,以祭祀为中心,周围建有皇祗室、斋宫、神库、神厨、宰牲亭、钟楼等。它的面积不大,37.3公顷,占地仅为天坛的1/8左右。举行祭地大典的方泽坛平面为正方形,上层高1.28米,边长20.5米,下层高1.25米,边长35米,乍一看去,似乎给人以矮小、简单之感。但是,就在这看似一无所有的表象下面,却隐含着象征、对比、透视效果、视错觉、夸大尺度、突出光影等一系列建筑艺术手法,隐含着古代建筑师们的匠心构思。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