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环保工程 \ 环境修复 \ 城市呼唤透水路面

城市呼唤透水路面

发布于:2014-10-09 16:22:09 来自:环保工程/环境修复 [复制转发]
近年来,每到夏季我国城市就频频遭受大暴雨的袭击,且雨灾“等级”逐年升高,十年一遇、五十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的报道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眼球。本文不想讨论雨灾属于多少年一遇的等级,但是暴雨过后,各城市均发生严重的积水现象,导致交通堵塞、电力中断、房屋被淹却是不争的事实。专家指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城市路面不透水。
在城市建设中,许多城市大量采用水泥、柏油、混凝土等封闭地表,取代原有的土壤表面;对人行道、露天停车场、庭院及广场等公共场所,也喜欢用整齐漂亮的石板材或水泥彩砖铺设。封闭地表在改善交通和道路状况、美化环境的同时,也对城市生态和气候环境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
城市成为“人造沙漠”。封闭地表和高楼大厦使现代化都市的地表逐步被阻水材料所硬化覆盖,水分难以下渗,降水很快成为地表径流,进入河道或者地下排水管道,形成了生态学上的“人造沙漠”。
城市“热岛效应”严重。不透水的路面缺乏对城市地表温度、湿度的调节能力,雨水蒸发快,地表易干燥,扬尘污染重;且雨后水分快速蒸发,空气湿度大,使人感到闷热难耐,而后又异常干燥,产生气象学上的城市“热岛效应”。
地下水位呈现“漏斗型”。不透水路面阻止了地下水补给路径,加之城市地下水的过量抽取,导致城市地下水位越来越低,引发地面沉降,沿海地区还会导致海水倒灌;造成地质学上的“漏斗型”地下水位。
城市遍布“死亡性地面”。硬化不透水地面使城市中用来调节小气候的地表植物生长困难,有的树木甚至因根系缺水死亡、倒伏,从而丧失生态作用。
地表径流对城市地表水质量产生严重影响。由于城市地表存在大量尘土及各种污染物,因此径流形成过程虽然洗涤了地表,但将这些污染物也快速地带入了城市河道。
相反,路面透水可以平衡城市生态系统。雨水由透水路面渗透入地,使地下水位迅速回升。透水地面还能通透“地气”,使地面冬暖夏凉,雨季透水,冬季化雪,可以增加城市居住的舒适度。另外,由于透水地面孔隙多,地表面积大,对粉尘有较强的吸附力,可减少扬尘污染,也可降低噪音。一些发达国家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开发透水性路面材料,并将其应用于庭院、人行道、自行车道、公共广场、露天停车场、公园内道路及道路两侧和中央隔离带等,增加了城市的透水透气空间,对调节城市小气候、保持生态平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世纪90年代以后,用透水材料替代传统材料铺设路面,已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的普遍经验。如以环保技术见长的德国提出到2010年,把全国城市90%的路面改造为透水路面。
我国地处季风气候区,夏季暴雨和台风雨经常光顾,每年都有多次的洪涝灾害产生。为避免和减少这种因城市地表封闭而加剧的生态灾难,应采取的方法:
首先,城市管理者应该基于城市生态理论进行科学规划,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应该合理使用原来通透的土壤表面,最大限度地维持原有的自然状态;在局部建设中,只对确实需要封闭的地方使用最低要求的封闭措施。
其次,在公共区域,如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郊区道路和郊游步行路、广场等受压不大的地方,一律采用透水性地砖,砖与砖之间用透水性填充材料拼接;露天停车场地面应选择有孔混凝土砖,并在砖孔中用土填充,以利于杂草生长,使地面既透水又能涵养水分;城市便道路面要尽量使用有孔砖加碎石铺设,既阻止杂草生长,又可渗透雨水,还能减少地面的热反射。
第三,制订科学合理的道路质量标准。要求所有重要的路面结构都要设置内部排水系统,如果使用有面层的混凝土路面砖,面层混凝土必须与基层混凝土牢固黏结,并有10%以上的孔隙,使水能够渗入地下。
第四,城市建设应多考虑应用透水性强的建筑材料。要在税收政策、金融信贷、产业促进等方面大力扶持透水砖等环保型建材的研制和生产,使透水砖不仅环保更要便宜,以增强建筑使用中的成本吸引力。

20130909024759293_副本 呃呃呃.jpg




20130909024759293_副本 呃呃呃.jpg

全部回复(1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szg169
    szg169 沙发
    共同学习提高,感谢分享!
    2016-08-03 12:44:03

    回复 举报
    赞同0
  • co1450058621096
    中国很需要这种技术,向这种模式转变
    2016-08-02 13:37:02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环境修复

返回版块

9142 条内容 · 126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黄浦江治污史:全国最大“癌症村”的出现和消失

今天可能鲜有人知道,30多年前的上海曾是全国最大的“癌症村”,这一切都是拜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污染所赐。1981年,中美建交后第一批合作的5个项目中就包括黄浦江治污,随着治污成功,上海悄悄地甩掉了“癌症村”的帽子。现任中德可再生能源中心主任陶光远,作为当时治污规划工作的参与者回顾了那段历史。   黄浦江污染制造全国最大“癌症村”   上海黄浦江在解放前污染并不重,因为当时工业生产规模不是很大,上海市区废污水直接排入苏州河中。据《上海勘察设计志》,解放前,上海共建有3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分别为1923年投产的北区污水厂、1926年投产的东区污水厂和1927年投产的西区污水厂,日处理污水总量是3.45万立方米。五六十年代,上海市区陆续建造了几处污水处理工程,同时,对原有老污水厂进行改、扩建,污水处理能力有较大提升。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