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寨喜欢依山而立,侗寨则大多修在河溪两旁,跨水而居。因此,侗寨就出现了
石拱桥、石板桥、竹蔑桥等。而最富民族特色的便是风雨桥。坐落在广西三江林溪河上的程阳桥是风雨桥的代表。因桥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桥这座桥建于1916年,是一座四孔五墩伸臂木梁桥。其结构以桥墩、桥身为主的两部分。墩底用生松木铺垫,用油灰沾合料石砌成菱形墩座,上铺放数层并排巨杉圆木,再铺木板作桥面,桥面上盖起瓦顶长廊桥身。桥身为四柱抬楼式建筑,桥顶建造数个高出桥身的瓦顶数层飞檐翅起角楼亭、美丽、壮观。五个石墩上各筑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桥亭,逶迤交错,气势雄浑。长廊和楼亭的瓦檐头均有雕刻绘画,
人物、
山水、
花、
兽类色泽鲜艳,栩栩如生,是侗乡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新昌风雨桥位于浙江省新昌县东南约40公里的巧英乡上三坑村,在旧时三泾至宁海的古道上。建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今存风雨桥,木拱桥,桥而上有桥廊可供行人避雨小憩和村民乘凉聚谈。桥长16.8米,宽4.78米,水底至桥廊檐高8.13米。桥廊用36根木柱支撑,每边13根,两侧木制板作桥栏。桥脚为23根圆木按二个八字形组合而成,其中14根木柱嵌进两岸石坎中,上铺桥板。桥廊梁上有“时嘉庆拾玖年拾月吉总理国学生俞熠、刘正辉督造”廿六字,墨迹尚可辩读,1992年5月,我国桥梁专家唐寰澄教授应邀来新考察,认为此桥是从宋代<
清明上河图>中简化而出。现为县级
文物保护单位。管阳风雨桥:管阳西阳风雨桥,又名老人桥,始建于明正得年间,至今近五百年。老人桥是明代十七都民众为纪念邱阜老人而建的,至今保留完好。老人桥位于福鼎县管阳乡西阳行政村老人桥自然村,坐西南朝东北,是一座木结构的弧形古式桥梁,横跨于溪潭之上,规模颇具壮观。桥长30.8米,宽8米,主体(桥架)结构为五段三层交岔衔接而成,用整条木筒135支,(不包括横架木筒)其中两端四支“地龙木”直径85公分。桥架顶部架枕木铺钉桥板,上造桥亭一座,竖柱56根,其中四根直透地龙木衔接,上架梁钉椽盖瓦为栋,桥事两侧架本栏,设坐凳,全桥外侧均用木板披钉,以御风雨的侵袭。设计合理,建造牢固。桥亭形似长廊,中央设神龛两间,一为供奉泗州佛、水官大帝、
真武大帝石像各一尊,雕艺精巧,神态如生,前置石香炉一口。调查获悉,这些石象、
香炉是在老人桥落成时从潘坑桥(在乾头店对过,今不存在)搬来的。一龛供奉邱老人,龛中置一“明排难解纷邱阜公神位”的木制浮雕
双龙戏珠的裱金神牌,前放一口历时悠久的石香炉,镌有“邱老人公”字样,背边有破损缺口,据说是“文革”中被抛弃潭中撞缺的。老人的事迹,清光绪间,知县黄鼎翰所编的《乡土志》有这样一段记载:“邱阜,瓦洋人,有齿德,为遐迩排难纠纷者数
十年,有某甲,妇悍甚,小忿涉讼。阜劝谕弗听,自耻德薄,赴水死。闾里感其诚,建桥设主以祀,至今呼为老人桥云。”龙津风雨桥位于湖南省芷江县,自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年)名僧宽云带头捐建建成起,几经圯毁,多次修复,一直是湘黔公路交通要塞,也是商贾游客往来云集最繁华的地方,史称“三楚西南第一桥”。1999年初,两津桥再次动工重修,1999年11月7日竣工,总投资606万元。 芷江龙津风雨桥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历经沧桑400余年。 在溪河上修建风雨桥是侗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一个显著特征。(氵舞)水河将芷江城划为东西两半,滔滔(氵舞)水,终年不断。以舟为渡的两岸百姓及商旅行人常常葬身鱼腹。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沅州城有个叫宽云的和尚,四方奔走募捐,共募集建桥资金15000两白银、粮食11万石,在此修建了风雨桥,因桥墩与流水形如龙口喷津,故名“龙津风雨桥”。但到万历三十年(1602年),一场山洪,将龙津风雨桥毁于一旦。 明宗祯六年(1633年),驻沅州的云南都司佥书阮呈麟带头捐款,重修龙津风雨桥。没想到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一把大火又将龙津风雨桥化为灰烬。此后,复修、水毁、火烧、征战,一直是这座风雨桥的主旋律。 抗战初期,政府当局将龙津风雨桥上的廊、亭悉数撤除,改造成石墩木面公路桥。芷江机场是盟军的主要空军基地,而龙津风雨桥是大西南
主
要军需供给线。因此,机场和龙津桥成了日机的主要轰炸目标,最多的一天27架日机轮番轰炸。令人惊奇的是,龙津风雨桥在水灾、火灾面前显得脆弱,而在侵略者的炸弹面前则刚强不屈,任凭日机怎样狂轰滥炸,它却安然横卧在(氵舞)水之上。
全部回复(102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学习了,谢谢楼主。
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