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现象:我们知道,
2010《抗规》6.3.3:梁端计入受压钢筋的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通过查阅资料得知:目的是为了提高梁端塑性铰的能力,有利于抗震。但是 我们也知道 根据双面配筋相对受压区高度计算公式 x=ho-√{ho2-2[M-fy'As'(ho-as')]/(α1fcb)}
由于双筋的配置,可以避免超筋现象的发生——减小相对受压区的高度(构件弯矩承载力M-受压钢筋弯矩承载力,形成新的弯矩值Mo【Mo=M-fy'As'(ho-as')相对变小了,根据公式,x也随之变小了】)
奇怪问题来了
这样是不是?????有种可能,通过对受压钢筋的合理配置,可以使 M-fy'As'(ho-as'=0,使受压钢筋相对受压区高度x =0.以至于彻底解除 超筋现象的发生,当然要让x<=0.35更是容易办了。求各位大侠解答。
当然
2010《抗规》6.3.4也给出了梁端受拉钢筋 最大配筋率的限制,不宜大于2.5%。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其原因是配筋率太大,
将使构件的塑性变小,不利于抗震。这是为什么呢????再求各位高人解答。
有种解答是:配筋率太大使得 相对受压区高度变大,以至于超过规范的限制。 那我可以采用双筋配置,来减小相对受压区高度——得出采用双筋配置,将会彻底解决不超筋的现象发生。我貌似进入了一个怪圈,被这个问题绕进去了,求各路大侠解救啊。
全部回复(56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这位兄台的回答才是正确的,当我们在进行双筋矩形截面设计时,必须要满足两条假定:1.§(受压区相对高度)<§b,目的:保证受拉区钢筋屈服;2.X(受压区高度)>2as‘,目的:保证受压钢筋屈服。
1,钢筋的造价远比混凝土的高,当有必要设As‘的时候,应充分利用混凝土的强度,令x=§b。
2,当x<2as'时,As的力很小,且距中和轴的力臂也很小,As’的作用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计。这时应采用Mu=fyAs(h。-as‘)的公式来计算承载力。
这样的设计才算合理。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