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中国建筑史 \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发布于:2007-05-14 22:03:14 来自: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史 [复制转发]
中国古代园林,或称中国传统园林或古典园林。它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而又多采多姿,极具艺术魅力,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在中国古代各建筑类型中它可算得上是艺术的极品。在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了它深深的履痕,也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灿夺目的东方文明之珠。
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
汉起称苑。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东苑”(又称梁园、菟园、睢园),宣帝的“乐游园”等,都是这一时期的著名苑囿。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苑囿亭阁,元人李容瑾的汉苑图轴中,可以看出汉时的造园已经有很高水平,而且规模很大。枚乘的《菟园赋》,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班固的《西都赋》,司马迁的《史记》,以及《西京杂记》、典籍录《三辅黄图》等史书和文献,对于上述的囿苑,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上林苑是汉武帝在秦时旧苑基础上扩建的,离宫别院数十所广布苑中,其中太液池运用山池结合手法,造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岛上建宫室亭台,植奇花异草,自然成趣。这种池中建岛、山石点缀手法,被后人称为秦汉典范。

1179151381804.jpg

全部回复(13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guanhe_1985
    guanhe_1985 沙发
    神仙思想由来已久。大约在仰韶文化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先民从万物有灵观念中生发出山水崇拜,并引发出原始宗教意识和活动的重要内容。在古人的想象中,那些不受现实约束的“超人”,飘忽于太空,栖息于高山,卧游于深潭,自由自在,神通广大。他们把自然界种种人力不能及的现象,归属于神灵的主宰,并创造出众多的山水之神,还虚构出种种神仙境界。随着神仙思想的产生和流传,人们从崇拜、敬畏到追求,神仙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国的文献中,关于山川之神的记载,远比其他自然神要多,有关的活动也更早。传说舜曾巡视五岳(《尚书•舜典》);殷墟卜辞中已有确凿的祀山记录;战国时期的楚国,每年都要举行大规模的祭典,包括天神、地祗(山川之神)、人鬼三大类,现存《楚辞•九歌》即是当时用以娱神的乐歌。“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被列为古代帝王的“八政”之一。在个人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如对现实的不满,生活的艰辛、理想的破灭等等,而企求神仙、得道升仙来摆脱个人的困境和解脱。于是,自然界的名山大川都成了方士、信徒们养心修炼、求神拜佛的地方。在造园活动中,也时常出现以蓬莱、方丈、瀛洲东海三仙岛为蓝本的山水景观,或表现园主的避世心态,或表现园主的求仙思想,或表现园主的飘飘欲仙的人生理想。
    2007-05-14 22:23:14

    回复 举报
    赞同0
  • guanhe_1985
    guanhe_1985 板凳
    老庄哲学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几千年前就奠定了的自然山水观,后来成为中国人特有的观赏价值观和对美的追求目标。
    君子比德思想是孔子哲学的重要内容。孔子进一步突破自然美学观念,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种“比德”的山水观,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感悟,实际上是引导人们通过对山水的真切体验,把山水比作一种精神,去反思“仁”、“智”这类社会品格的意蕴。孔子的哲学思想以“仁”为核心,注重内心的道德修养,不论对人还是对事都要恪守仁爱的美德。这种博爱思想几乎贯穿于孔子的哲学思辩中。孔子又是一个对山水情有独钟的人,“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高山巍巍培植了他博大的胸怀;“君子见大水必观焉”,江河荡荡孕育了他高深的智慧。孔子由此把厚重不移的山当作他崇拜的“仁者”形象,用周流不滞的水引发他无限的哲理情思,触发他深沉的哲学感慨。有智慧的人通达事理,所以喜欢流动之水;有仁德的人安于义理,所以喜欢稳重之山。这种以山水来比喻人的仁德功绩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无限深广的影响,深深浸透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人们以山水来比喻君子德行,“高山流水”自然而然就成为品德高洁的象征和代名词。“人化自然”的哲理又导致了人们对山水的尊重,从而形成中国特有的山水文化。这种山水文化,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无不带有“道德比附”这类精神体验和品质表现,特别是在文学、诗词、绘画、园林等艺术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园林史的发展中,从一开始便重视筑山和理水,是中国园林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2007-05-14 22:23:14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

5.12 万条内容 · 152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苏州博物馆-张全方位展示

.苏州博物馆-43张全方位展示-附加同济中法中心若干张 入口大门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