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缩缝间距加大的设计、施工措施整理
规范个别地方对于伸缩缝间距加大的设计、施工措施说的模糊,不得已,找了找手里有的相关资料,整理了一下,思路更加清晰了,也和大家分享。
一.采取减小混凝土收缩或温度变化的措施
1.做好建筑物的保温。顶层适当增加保温层厚度,外墙设置外保温【1~4】。
2.屋面最好做架空层,以提高其隔热性能,减少太阳辐射对屋面板的直接影响【1~4】。
3.仅在顶层设置伸缩缝【4】。
4.控制水泥用量并且优选水化热低的水泥。每立方混凝土水泥用量不宜超过350kg,否则易裂;不宜采用早强水泥,一些早强水泥将水泥磨得过细,细颗粒越多,越易裂,而且早强导致水化热产生过快,拆模时如果外界温度低,温差大就易开裂【1~4】。
5.在混凝土中加入适量的外加剂【1~4】。慎重选用混凝土外加剂,外加剂选用不当,不仅有可能影响耐久性,而且还有可能因为搅拌过程不充分导致混凝土中的外加剂不均匀,反而会使混凝土易裂。
6.房屋高度不低于150m的高层建筑外墙宜采用各类建筑幕墙。【2】
二.采用专门的预应力措施【1~4】
三.增配构造钢筋的措施
1.在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原则是直径细,间距密【1~4】。
2.顶层梁、板筋均应适当加大,梁筋主要加大腰筋,腰筋直径以≤16mm为宜,间距150mm。
四.采取跳仓浇筑、后浇带、控制缝等施工方法
每30m~40m间距留出施工后浇带,带宽800mm~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宜60d且不应少于45d后浇筑【1~4】。
五.加强施工养护【1、4】
结构表层混凝土的耐久性质量和有无干缩裂缝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养护过程中的湿度和温度控制。暴露于大气中的新浇混凝土表面应及时浇水或覆盖湿麻袋、湿棉毯等进行养护,如条件许可,应尽可能蓄水或洒水养护(反梁式筏基采用蓄水最好),但在混凝土发热阶段最好采用喷雾养护,避免混凝土表面温度产生骤然变化。
对于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在施工浇筑大面积构件(筏基、楼板等),应尽量减少暴露的工作面,浇筑后应立即用塑料薄膜紧密覆盖,防止表面水分蒸发,并应确保薄膜搭接处的密封。待进行搓抹表面工序时可卷起薄膜并再次覆盖,终凝后可撤除薄膜进行水养护。
参考书籍:
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年版) GB50010-2010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10
3.《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应用与分析》 朱炳寅
4.《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混凝土结构)2012》
全部回复(4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