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引导
2016年千呼万唤出来的新版《工程设计资质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一名从事工程设计10年以上的一级注册建筑师作为合伙人,即可开设合伙制建筑设计事务所。一瞬间,建筑业内很多人都高唱“建筑师创业的春天来了!”同时还有声音说,这将极大地促进的“互联网+建筑设计”的发展节奏。情况真的是这样吗?今天看到一篇杂谈,分享给大家。
正文内容
前段时间,微信朋友圈里普大喜奔地转发着《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促进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建市[2016]261号),2017年3月1日就要实施了。结合不久前的已在浦东试点的建筑师负责制,似乎设计师的春天就要到了。
我详细比对了之前的版本——《工程设计资质标准》(建市[2007]86号),最关键的差别在于新版本附件:《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资质标准》中第二—(一)—1—(2)中“合伙人中至少有1名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一级注册建筑师”,旧版规定是3名 ;还有第二—(一)—2—(2)中“合伙人至少有2名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旧版要求是3名。
事务所的准入门槛降低了。同时,建设部还细心呵护,规定“招标人不得以不合理的条件限制或排斥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参与资质许可范围内各类建筑工程设计投标”。需要呵护正说明其弱小。事实上,解放后事务所资质放开二十几年了,始终处于边缘化的位置,至今难成气候。连已成名的马岩松都感慨:事务所接项目真难啊。主流的是清一色的国有设计院,按甲、乙、丙、丁分级。改制和新成立的民营设计院次之。设计院的形式是解放后从苏联引进的(解放前清一色事务所),符合当时工农业生产力低下,需要集中力量干大事的经济现状,体现了效率优先的原则。
设计院与事务所的差别见下表:
推行事务所的意义在于强调建筑师个人的作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榨干”他的idea,淡化设计院体制中官本位影子。所以,事务所和建筑师负责制更契合。因此这两项改革前后脚出现了。
设计院制向事务所制的转变属于市场经济变革的一部分,自然是和整体改革的步调(摸石头过河)相一致,属于渐进式改革。其难点首先还在社会思维惯性,移风易俗殊为不易。原来的体制是完整坚实的。建设方牵头,设计、监理、施工多方协作,其制度、流程、部门均已固化。若非从上而下地打破重组,再出台新的制度、流程直至细节的规范,仅凭一纸公文难有切实成效,更多的是利好。其次,人才培养机制未相应配套,缺乏全面性人才。还有法制的滞后,责、权、利有待厘清。
中国许多领域(物联网、电商、军工等)已全球领先了,在最传统的建筑设计方面却停留在苏联模式,与整个经济格局很不协调,改是必然的。之前十年房地产大跃进,萝卜快了不洗泥,现在到“换档期”了,改进的步伐应该会加快了吧?第一步应该是建筑师们先多干活、多担责任,然后才是加权力、加设计费,再然后才是其他的配套。现在的双轨制还会保持很长一段时间。但不管怎么说,事务所这个野百合的春天快来了吧。
话题讨论
看了上面的文章,大家对于事务所这个“野百合”的春天是否期待呢?设计院制向事务所制的转变,其中的难点在哪里?你是否看好这一转变?欢迎在楼下回帖。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51.18 万条内容 · 442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体验式商业街改造设计】常州天鹅湖音乐小镇▲ 改造前现场实景于2015年底建成试业,斥巨资打造的常州天鹅湖音乐小镇旨在成为全城文艺消费聚集地,然而却收效甚微,文艺氛围和人们的消费热情似乎仍未被激活。经过详细的现场勘查,空间印象的项目团队为本案把脉诊断,发现问题症结在于三点:既然直击痛处,那么就要对症下药了。策略师、规划师、品牌师、设计师互相协同工作,超越简单和割裂,专项专攻又统一高效,为天鹅湖音乐小镇进行商业氛围营造一体化设计。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39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