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建筑时评】第一期 由“大金环”谈优秀建筑设计的标准

【建筑时评】第一期 由“大金环”谈优秀建筑设计的标准

发布于:2015-05-15 16:25:15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珠江边上正在建的


“大金环”


近日在网上引发热议,不少网友将之与被CNN列为


“全球十大丑陋建筑”


的沈阳方圆大厦相类比,认为该建筑酷似一枚铜钱。一座“大金环”的诞生,正是现代城市趋同化与追求地域特色相碰撞的结果。在经济原则下,有利于复制和节约的趋同模式似乎无可避免,而“



千城一








的现状又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吁地域特色的回归。













1.jpg






“大金环”






4.jpg






沈阳方圆大厦








荷兰建筑师KUHASI曾说过:



“每个城市都在变得一应俱全,但所有细节都消失了,变成了一个个相似的城市。”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这种相似与趋同是必然的,而想要在相似中寻找不同,创新其实比回归传统更重要。









★★专家解读★★








专家:冯原,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艺术设计学系主任,广州市规划局环境艺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建筑历史与城市学理论研究的建筑学博士









观点一:先别急于批判,城市建筑趋同化其实符合经济原则









        近年来,国内不少城市都提出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口号,于是,一座座现代化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而与此相对应的是,现代城市建筑越来越趋同,呈现出“千城一面”的现状。这种城市建筑发展的趋同化为不少建筑师、建筑专家所诟病。








         对此,冯原认为,现代城市建筑的趋同化发展自有其历史原因,并且是符合经济原则的。因为在每一种特定的社会经济水平的社会中,哪一种城市空间形态能带来更大的政治和经济效率,它就能被传播和复制,并逐步成为特定社会和时代中的主流形态。“比如说,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城镇与建筑的类型都很相像,所谓的‘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规制很刻板,城市都有城墙和城门,中心都是衙门或庙宇等。这种城市与建筑的做法是最早的‘ 模块化’方法,便于组合和复制,能很好地适应那个时期的社会组织和生产方式的要求。”还有上世纪初期广州大规模地兴建骑楼商业街,也是符合那个年代经济发展需求的“趋同建筑”。“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骑楼建筑就是很相像的、很没有个性的建筑,它甚至连建筑设计都谈不上,常常是一条街这样连片建成的,问题在于不是因为骑楼建筑有什么过人之处或特别好看等,而是因为骑楼街能带来更好的效率,在以商贸为主要目标的城市中,骑楼街能最经济实用地处理人流和物流,减少买方和卖方的交易成本,所以,肯定是因为效益,骑楼构成了二十世纪广州的基本面貌。”








        在冯原看来,现代中国的城市与建筑生产就是以现代主义来满足那个“经济原则”,因为现代主义建筑本身的价值目标就是“形式追随功能”,就是要追求简单高效和易于复制,这种追求创造了中国城市的基本面貌,千城一面那是难免的。“对当代中国城市和建筑而言,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理解创新二字,如果简单地批评千城一面这种现象,是否要求大部分普通建筑或商业建筑也要去追求‘ 独特性’,这就违背了经济原则。”事实上,他认为无论人们如何要求,城市依然会顺应那条“经济原则”,也就是说城市走向雷同或相像的形态是正常的现象。而要追求独特性,也只能是通过个别的地标性建筑,去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观点二:创建地域特色,向前看搞创新比回归传统更重要









         由于城市建筑的趋同化,使得关于建筑“地域特色”的话题一再被提及。而冯原认为,地域特色没问题,关键是什么才是地域特色,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定义它。“不能一说到建筑审美感,一说到地域特色,就回过头去在老祖宗留下的图样中寻找民族性的符号,来形成那种与现代性或国际世界不同或不兼容的风格追求。”如果把创建城市面貌的地方特色等同或类同于回归传统,“问题就恰恰搞反了,道理也很简单,在今天的全球化浪潮下,我们可以或应该尊重传统、保护传统,但是,我们已经没有传统可以回归了。我们只有一条路———不是回头看,而是向前看,向未来看。”








        因为,在冯原眼中,地域性特色确实存在,并且这些特色应该是很容易被辨认出来的。比如说到广州城的特色,人们很自然地想到骑楼、西关大屋和满洲窗,他并不否认这些是所谓的特色的载体。但若是以历史的眼光来看,所谓的地域特色却是一个不断变动并不断累积起来的东西,“从来就不存在着一种从不变动的特色,甚至也很难被确定为哪一个年代所生产出来的。如果地域特色就是回归传统,那么我们究竟回归到哪一年才是正确的?另一方面,冯原还提出“其实我们一直在创造特色,八十年前我们创造了骑楼,那在当时还不会被当成特色来看待,人们只是为了做生意而创造它们,但是今天它却是不可缺少的特色载体。而二十年来我们又创造了城中村,今天我们可能也不把它当成特色,而当它是城市的‘ 肿瘤’来看,其实,城中村可能就是近二十年我们所创造的最有地域性的文化特色,只是时间还不够长,它还没能唤起人们的情感反应。”因此,他认为,所有的特色虽然都应该保留,但是我们再也回不到那个过去的特色中去了。基于特色本身就是在变动中创造出来的规律,我们仍然应该向前看,应该从现在起为未来创造特色。









观点三:在当下创造历史,才是城市与建筑的未来方向









        建筑创新与地域特色一样被提了很多年,甚至有不少建筑师、建筑专家会将创新与地域特色之间画上等号。但冯原认为“如果一说到地域特色就往回看,或是往传统上去寻找所谓的特色和独特性,历史证明都是失败的。传统和历史不是创新的来源,而是应该尊重的条件,保护传统和追求创新并不矛盾”。比如,在不少人眼中,木棉、五羊、骑楼都代表着广州的地域特色,但如果建筑也要从这些地方寻找符号来呈现所谓地域特色,其结果只能是失败的。








        在今天这个全球化时代放眼全球来看,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有自己的独特传统,但这些国家地区却无一例外要走向现代化的趋同之路,而在处理国家性和民族性这些“地方特色”之时,不同层次的国家地区却选择了不同的模式。“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就是最好的证明,在上海世博会的国家馆区,我们不难发现,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是不讲传统形象、不讲民族符号、不讲地区特色的,它们讲什么呢?它们讲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所以,英国馆不英国,法国馆不法国,但它们都因为创造出面对未来的创意方案而令人赞叹不已;而另一种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就与此相反,戴上了传统、民族、地区三合一的形象帽子。“在这里我没有褒贬之意,但是何为创新、何谓向前看的意思是昭然若揭的。”








          而谈到建筑的创新与未来性,冯原认为广州塔就是很好的例子。在他眼里,这个由根本不了解岭南文化的荷兰人马克-海默设计的超高层地标与广州其实毫无任何历史关系,这个塔可以放到世界上任何城市,并成为任一城市的地标。“问题是,广州选择了它,广州人没有选择把一个属于自己传统的六榕塔放大为600米高,没有选择把这个塔做成一个五羊的羊角,以证明自己是羊城的传统,广州没有选择那些可能成为国际笑话的方案,结果是广州塔注定会成为广州的巴黎铁塔,巴黎原来没有铁塔,但有了就永远离不开它。我想,这个原来和岭南文化没有关系的广州塔,从现在起到将来肯定就是岭南文化的新标杆。”








       “这就是向前看的结果,也许我们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但是我们不是要原路返还,传统作为基因依然沉淀在条件之中,条件促使我们去做出选择。我想,今天与过去最大的不同在于,过去也许只是为了当下选择,历史是被动产生的结果,但今天的选择应该说既是当下的也是面向未来的,因此,在当下创造历史,才是城市与建筑的未来方向。”











★★榜样建筑★★













★芝贝欧文化中心——现代建筑诠释地方性的完美示范









5.jpg




6.jpg



      这个由伦佐-皮亚诺设计的文化中心位于南太平洋的新喀里多尼亚斯特。皮亚诺从美拉尼西亚人的传统棚屋结构上获得灵感,并把这种地方性生态中衍化出来的形式与“高技派”的现代技术融合起来,这就如同是自然进化过程中的“物种设计”,新的建筑物种是对特定的地理与生态条件的适应,所以芝贝欧文化中心是现代建筑理念与美拉尼西亚的文化基因共同塑造的新生代物种,这个案例为全球化时代如何用建筑来诠释地方性做出了近乎完美的示范。






点评人:冯原










★伦敦碗——一座可拆卸的体育场馆









7.jpg




8.jpg



       “伦敦碗”即英国伦敦奥林匹克主体育场,是201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场馆。马震聪院长认为“伦敦碗”就是融实用、经济、美观为一体的建筑。它有着最为复杂的装卸工程,看上去像一只精致的汤碗,凹陷的碗状设计可以让观众更近距离观看比赛。但最独特的设计还在于这是一座可拆卸的建筑,奥运会期间,“伦敦碗”可容纳8万名观众,而在奥运会后,场馆的规模可缩减至2.5万个座位。这样,一旦奥运会结束,“伦敦碗”不仅可以举办一些大奖赛性质的运动会和其他全国性的运动会,还可以为当地的社区服务,并有效降低日常维护和运营成本。







点评人:马震聪,广州市设计院副院长











★广州塔——体现数理之美









10.jpg




9.jpg



        广州塔的形态仿制是按照毕达哥拉斯的数学定理创制出来的,因而体现了一种数理之美。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体现建筑的内生逻辑的代表作,这种内生逻辑与任何地方性没有关系。广州塔的设计并非是为了取悦广州的大众想象,比如产生一种红棉花或羊角的意象,正相反,广州塔很容易让我们想到仿生学的原理,想象一下这个过程———把两个不同的椭圆形用细长的线连起来,然后自然地扭动它,这样便形成了那个让人过目不忘的“腰”,正如自然演化所塑造出来的人类女性的腰部。







点评人:冯原














★★


好建筑的标准


★★












好建筑应同时具备实用、经济、美观三要素









   













      

在当代环境下什么样的建筑才能称之为好建筑?曾设计了广州一系列著名标志性建筑如天河体育中心、购书中心、广东美术馆、新图书馆的广州市设计院或许更有体会,其副院长、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马震聪认为,只有同时具备实用、经济、美观三要素的建筑才能称得上好建筑。








        事实上,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一直奉行实用、经济、美观的建筑方针。马震聪院长认为,这一方针非常精炼地概括了好建筑必须具备的条件,到了今天依然适用,只是会赋予其新的解读和内涵。而无论什么年代,实用性都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因为建筑首先是给人用的,不同建筑有不同的功能和要求,比如,我们设计院曾做过天河城、正佳广场、太古汇等,这些shop-pingm all的功能和需求是多重和复杂的,既要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也要满足投资者赚钱的需求,建筑师在设计时,必须围绕着这些需求去思考和设计。就算是标志性建筑,也有‘标志’的功能,离开了实用和功能的建筑是毫无意义的。”




       经济在过去主要是指省钱,但随着环境和人们观念的变化,如今的经济除了节约成本,还包括绿色、环保、节材、节地、节水、节能等新的内涵。马震聪院长认为:“建筑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体,因而美观并不是指某种夸张、特殊的造型,而是应该与实用、经济相结合,既体现功能也体现当下的技术水平。”











★★网友观点★★
















今天的城市发展似乎已经形成某种套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建成了一座标志性的新建筑,其他大城市很快就会建一个类似的,然后迅速蔓延到中等城市、小城市,最后全国的城市都是一个模样。















有个性的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城市记忆,但现在我们还能说有吗?现在,还有哪座城市能把自己的城市剪影拿出来让人一眼认出呢?















城市建筑审美,要有美才能审吧?这个美在哪里?我咋没看出来咧!















要提高城市建筑的水平,首先要提高领导干部们的审美,其次是提高发展商们的审美,最后才是提高建筑师们的审美……任重而道远啊!















建筑美不美不重要,关键是房价要便宜。与其追求华丽光鲜的城市形象,还不如让居者有其屋。

















★★




小编的话




★★












         



看完专家的讲解,大家是否对于好的建筑设计有更多的想法和见解呢,让我们一起交流交流吧!











1.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全部回复(157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co1469492494740
    多谢楼主的分享!
    2016-10-24 08:21:24

    回复 举报
    赞同0
  • co1469492494740

    谢谢楼主的分享
    2016-10-21 08:15:21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8 万条内容 · 442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一:创新建筑师代表: 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