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反映了目前各国建筑能源消耗的状况。圆圈的大小代表国家总的建筑能量,横轴代表人均建筑能耗,纵轴代表单位面积平均能耗。美国的总量是13.8亿吨标准煤,中国城市和农村差别太大,城市是3.25,农村是1.92亿吨标准煤,一共5亿多;人均能耗美国约为5000,中国城市是500多,美国是中国的10倍,单位面积平均能耗美国是50,中国城市是20,美国是中国的2.5倍。日本和韩国的能耗也不低,其次是欧洲各个国家。
我们引用这张图并不是要反对建筑节能,而是强调,中国的建筑节能工作面临着何等艰巨的挑战。如果按单位建筑建筑面积能耗计算,如果中国比美国、欧洲高两三倍,那我们向人家学习,就能降低能耗。但我们目前已经比人家低很多了,要是再简单照抄他们的方法,可能能耗反而高了。
建筑节能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我们的工作,在满足社会发展、人民需求的前提下,降低建筑能源消耗总量,而不是追求表面的虚名。我们必须走一条适合中国自己的路,实实在在的把我们能源消耗降下来。
印度的单位面积平均能耗比我们还低很多。这几年印度政府更积极响应全世界节能减排的号召,多次发表相关的文件,请专家制定了比美国标准还严格的建筑节能标准,但结果是新建的建筑能耗比以往的还要高。他们没有弄明白自己的状况和发达国家状况的差异,以为学习发达国家都是好的,照搬人家的节能标准,却产生了非常危险的后果。中国不能再走这样的道路。
为了弄清楚中国的建筑节能该如何进行,首先要明白为什么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单位面积建筑能耗相差这么大。
因此,我们研究了美国半个世纪以来的单位面积建筑能耗的变化过程。从二战结束后到现在,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美国的单位面积能耗却上涨到原来的2.5倍,产生这种改变的原因是生活方式和营造室内环境的理念的改变。
韩国从1996年开始,只花了七八年的时间就达到了这样的水平,这也正是韩国政府经济腾飞的时期。这些国家的事例都很有典型意义,增速也一个比一个快。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中国该怎么办,该如何发展,就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了。
举例来讲,清华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修建的教学楼,每平方米能耗是30多度电,而21世纪初新建的教学楼,每平方米的能耗涨到60多度电,这和它们的设计理念、使用方式的改变都有很大关系,随着旧建筑的改造、拆除,采用新的建筑理念建造的房屋越来越多,我们的建筑能耗也会越来越高。如今新建的办公楼,已经很少有开窗户的了,但国内外许多专家的研究成果都表明,能否开窗,导致房屋的能耗相差几乎一倍。这种差异的产生,源于人们生活构成系统的变化。
现在有些发达国家的商家还在向中国推销他们的生活方式。有人向我介绍德国人引入北京的风机,做法是把窗户封死,弄个过滤风道,风机24小时不间断地向室内送风,说这是最新的,环保的理念。我很担心,这种潮流反而会让我们的室内环境、空气质量变差,让我们的能耗像他们的一样高。
现在的金砖四国——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总人口为32亿,如果全都发展到当前发达国家的水平,再加上现有发达国家的人数,共计42亿,消耗的建筑能耗将大于地球能够提供的能量总数。而随着这些国家GDP每年两位数的增长趋势,可能都不需要经过韩国所需的七八年时间,能耗就将成倍增加,那时我们就要面对地球不堪重负的严重后果了。而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我们国家的建筑面积总量也在成倍增长,几乎每过七八年,城市建筑面积就翻一番,这更使得能源消耗总量大大增加。
再来看南方地区的冬季采暖。经测算,以上海为例,采用热泵,在部分时间、部分空间采暖的情况下,房间温度14℃,每平方米耗电5度,房间温度16℃,每平方米耗电8度。但如果要采用全时间、全空间的采暖,温度达到22℃,用电量就要增加到30度。可见,一旦生活方式改变,能源消耗会大大增加。
现在南方很多新建的小区开始做集中供热,消耗的能源马上增长3~5倍。其实南方地区的室内外温差比北方,特别是东北地区小很多,是否有必要维持全空间、全时间的采暖?在这些地区,究竟应该采取怎样的采暖方式,在保证舒适性的前提下减少能源的消耗,也是我们下一步必须重点关心的问题。
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公共建筑的能耗差异。以中国和美国的办公建筑为例。在都采用集中供热的情况下,清华大学具有100多年历史的清华学堂,年耗电量是34kWh/m2a,而新建成的美术学院是65 kWh/m2a。中宣部113kWh/m2a,金茂大厦是215kWh/m2a。再来看美国,费城的沃顿商学院,气候条件和北京几乎一致,但耗电量是356kWh/m2a,而另一个作为节能示范研究的办公楼的耗电量仍然达到了160kWh/m2a。那么这么巨大的差别是怎么造成的呢?我们下面分析一下。
清华采用中央空调的教学楼年均耗电量为82kWh/m2a。而在美国相同气候条件下的宾西法尼亚大学,有将近100座建筑,采用集中供热和供冷,因而耗电量不包括供热和供冷的能耗,每平方米耗电量大于200kWh/m2a,而这还是美国十几个大学中耗电量偏低的学校。经过现场调研,我们找到了四个导致用电量偏高的原因。
第一,连续运行。
灯不关,风机和空调也24小时不关。有人说,飞机经过美国上空,看到灯火通明,经过中国则感觉很昏暗,我们比美国落后多了。可灯开着自然会浪费电。2006年,宾西法尼亚大学的绿色大学委员会经过讨论,终于决定在夜间关灯,节约照明用电。但到了2010年初,他们惊讶地发现,关灯后虽然用电量减少了一半,但用于集中供热的蒸汽量反而大大增加。我们仔细研究了用电量曲线和蒸汽消耗曲线,发现原来两条曲线的走势都是水平的,现在晚上用电量降低,但蒸汽量反而上升。不光冬天上涨,夏天也上涨,因为那里对送风进行再热,晚上关灯后房间温度降低,系统为了取得平衡就自动进行再热,所以蒸汽量就上去了。
第二,集中和分散的差异。
第三,是单位面积冷量和热量的巨大差异。
在中央空调长期运行情况下,北京的典型办公楼所需供冷的冷量为0.25~0.35GJ/m2,东京为0.43,上海为0.36,供热的热量在0.15~0.35 GJ/m2左右,东京0.45,德国0.4。而美国校园消耗的冷量平均为1.02GJ/m2,热量为0.84 GJ/m2。这是由美国建筑中使用的空调的工况决定的,即VAV+再热,造成了大量的冷热抵消情况。
可以看到,不管室外温度多高多低,几乎全年都有冷热量的消耗,其中大部分都可以相互抵消。下图更为清楚地反映了这一情况,由于再热的需求,全年有45%的冷量和52%的热量是相互抵消的。
美国选择再热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除湿,但实际上除湿需要的再热量是很小的,约为0.05GJ/m2.a,因此更为主要的原因是协调不同区域间的差异,由于全年送风温度都是13℃,需要通过再热平衡需求,而VAV变风量箱选择过大,空调处理过程中的不合理再热,以及温度传感器的故障等情况,都会导致再热量过大。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节能技术
返回版块1.26 万条内容 · 129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3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