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结构 \ 混凝土结构 \ 【总结贴】为什么钢筋放太多了反而不好呢

【总结贴】为什么钢筋放太多了反而不好呢

发布于:2015-02-09 14:02:09 来自:建筑结构/混凝土结构 [复制转发]
本帖最后由 胆小怕 于 2015-2-9 14:06 编辑

一根混凝土简支梁,跨中承受集中荷载。我们假设简支梁的跨度是200英寸,截面高度是18英寸,截面宽度是16英寸。排除其它条件的干扰,我们采用单筋截面,钢筋中心线到受压边缘的距离 d 也相同,取为15.5英寸。混凝土强度 4 ksi,钢筋强度 60 ksi。
为了比较梁受弯承载力随钢筋面积的变化,我们考虑四种情况,钢筋面积分别为2平方英寸、4平方英寸、6平方英寸、8平方英寸。实际配筋面积不太可能全是这样的整数,我们只是为了计算和比较方便。

首先,我们明确一点。什么叫破坏?钢筋混凝土梁破坏,等于混凝土压应变达到极限压应变。ACI 规范里极限压应变是0.003,中国规范是0.0033,我们在下面的例子里采用0.003。

第一阶段:开始加载到混凝土开裂

我们逐渐加载,到某一个临界点,受拉侧的混凝土开裂。这一临界点我们用 cr(cracking)表示。

分析也很简单,大家都会,按照弹性模量的比例把钢筋换算为等价的混凝土面积。此时,钢筋混凝土截面变成了均一材料构成的截面,符合材料力学的各种简化理论。


混凝土开裂的标准是混凝土拉应力达到开裂应力 fr。对于同一种强度等级的混凝土,fr 是一个定值,可以近似用来计算。所以,混凝土的开裂拉应变也是一个定值,等于这个开裂应力除以弹性模量,。对于强度 4 ksi 的混凝土来说,这个开裂拉应变等于0.0001316。

对于我们这四种不同配筋的截面,开裂分析结果如下:


  • 钢筋面积 2 in^2,中性轴距截面上侧的距离 c=9.303 in,开裂弯矩 455.069 k-in,开裂曲率15.129*10^-6 rad/in,混凝土压应变 0.0001408
  • 钢筋面积 4 in^2,中性轴距截面上侧的距离 c=9.579 in,开裂弯矩 499.109 k-in,开裂曲率15.626*10^-6 rad/in,混凝土压应变 0.0001497
  • 钢筋面积 6 in^2,中性轴距截面上侧的距离 c=9.832 in,开裂弯矩 541.999 k-in,开裂曲率16.109*10^-6 rad/in,混凝土压应变 0.0001584
  • 钢筋面积 8 in^2,中性轴距截面上侧的距离 c=10.064 in,开裂弯矩 583.784 k-in,开裂曲率16.579*10^-6 rad/in,混凝土压应变 0.0001669


看,混凝土开裂的时候,混凝土压应变只有 0.00015 左右,离 0.003 还远着呢。所以,钢筋混凝土在从 0.00015 到 0.003 的漫长余生里都是带裂缝工作的。这也是大家常说的混凝土如果不开裂,钢筋基本不起作用。




对于这根简支梁,我们现在知道了跨中弯矩和跨中截面的曲率,问:能不能算出跨中集中力和跨中竖向位移?能不能?说不能的同学,请认真复习功课。


  • 钢筋面积 2 in^2,混凝土开裂时的集中力 9.10 kip,跨中竖向位移 0.050 in
  • 钢筋面积 4 in^2,混凝土开裂时的集中力 9.98 kip,跨中竖向位移 0.052 in
  • 钢筋面积 6 in^2,混凝土开裂时的集中力 10.84 kip,跨中竖向位移 0.054 in
  • 钢筋面积 8 in^2,混凝土开裂时的集中力 11.68 kip,跨中竖向位移 0.055 in
从这个结果我们也能得到一个额外收获,那就是如果为了控制裂缝和挠度,加钢筋几乎是没有用的。从2平方英寸到8平方英寸,钢筋面积翻了两番,开裂时的挠度反而更大了。




这是集中力和竖向位移的图形,四根梁的颜色分别为黑色、蓝色、绿色和红色。虽然钢筋面积相差很大,但是,直到混凝土开裂之前,总体上没有大的区别。

第二阶段:混凝土开裂到钢筋屈服

混凝土开裂之后,我们继续加载,此时混凝土裂缝逐渐向上发展,混凝土受压区变小。拉力从开裂掉的混凝土身上转移到钢筋身上,钢筋拉力逐渐加大。到某一个时刻,钢筋达到屈服强度。这一个临界点我们用 y(yielding) 表示。

判断屈服极限点的标准就是钢筋达到屈服强度,因为我们用的是同一种钢筋,所以其实也就是钢筋达到屈服拉应变。也就是说,钢筋的屈服拉应变是一个定值,。对于60 ksi 的钢筋来说,这个屈服拉应变等于0.002069。




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我们采用较为准确的混凝土受压区的抛物线应力分布,而不是近似的三角形分布。

对于我们这四种不同配筋的截面,屈服分析结果如下:


  • 钢筋面积 2 in^2,中性轴距截面上侧的距离 c=4.777 in,屈服弯矩 1660.746 k-in,屈服曲率192.947*10^-6 rad/in,混凝土压应变 0.0009217
  • 钢筋面积 4 in^2,中性轴距截面上侧的距离 c=6.648 in,屈服弯矩 3132.414 k-in,屈服曲率233.729*10^-6 rad/in,混凝土压应变 0.001554
  • 钢筋面积 6 in^2,中性轴距截面上侧的距离 c=8.293 in,屈服弯矩 4390.295 k-in,屈服曲率287.077*10^-6 rad/in,混凝土压应变 0.002381
  • 钢筋面积 8 in^2,如果按照上面的计算过程,此时 c=10.395 in。但是,注意到,此时混凝土压应变已经达到了 0.004213,远远超过了 0.003。也就是说,这是根超筋梁,钢筋不可能屈服,混凝土会在钢筋屈服之前就达到0.003的极限压应变。我们反过去推算,已知混凝土压应变是0.003,求钢筋拉应变是多少?计算结果是此时 c=9.537 in,钢筋拉应变为0.001876,小于屈服拉应变0.002069。当混凝土压应变达到0.003时,弯矩为 5516.679 k-in,曲率为 346.967*10^-6 rad/in
注意,下面这个屈服应变图跟上面的开裂应变图的比例不同,因为都按同一个比例的话,下面这张图就实在太宽了。




当到达钢筋屈服点的时候:第一根梁,混凝土压应变还不到0.001,离着 0.003 的压碎点还有好长一段距离;第二根梁,压应变达到了0.0015,已经走完了 0.003 的一半;第三根梁,压应变 0.002381,人生路已经差不多了,快要到 0.003 的死亡点了;第四根梁,钢筋还没屈服呢,混凝土就压碎了,人死了,钱还没花完,你说这事儿闹的。




同开裂一样,我们现在知道了屈服时的跨中弯矩和跨中截面的曲率,我们同样可以得出屈服时跨中集中力和跨中竖向位移。注意,因为混凝土开裂,所以,此时的混凝土梁相当于一根变刚度梁。


  • 钢筋面积 2 in^2,钢筋屈服时的集中力 33.22 kip,跨中竖向位移 0.563 in
  • 钢筋面积 4 in^2,钢筋屈服时的集中力 62.65 kip,跨中竖向位移 0.737 in
  • 钢筋面积 6 in^2,钢筋屈服时的集中力 87.8 kip,跨中竖向位移 0.921 in
  • 钢筋面积 8 in^2,混凝土应变达到 0.003 时的集中力 110.33 kip,跨中竖向位移 1.119 in




这个结果告诉我们什么呢?基本上,钢筋屈服时的承载力跟钢筋面积是成正比的。钢筋面积从2到4再到6,承载力分别为大约30、60、90。注意到,第四根承载力不是120左右,而是只有110左右。那是因为它人死了,钱没花完,还有一部分钢筋没用完,所以没能达到120。

第三阶段:钢筋屈服到混凝土达到极限压应变

很遗憾,第四根梁已经提前牺牲了,所以能走进这一阶段的只有前三根。

钢筋屈服之后,我们继续加载,此时钢筋应力不会再增加,混凝土压应力逐渐增加,受压区高度逐渐减小,压应变逐渐变大,直至到达最终的死亡点——压应变 0.003。这个死亡临界点我们用 ult(ultimate)表示。




死亡临界点的判断标准也很简单,我们也强调了好几次了,那就是混凝土压应变 0.003。在极限阶段,混凝土近似采用矩形应力分布已经足够准确,所以我们也采用矩形应力分布。

对于我们剩下的这三根战斗到最后的梁,极限状态分析结果如下:


  • 钢筋面积 2 in^2,中性轴距截面上侧的距离 c=2.595 in,极限弯矩 1727.647 k-in,极限曲率1156*10^-6 rad/in,钢筋拉应变 0.015
  • 钢筋面积 4 in^2,中性轴距截面上侧的距离 c=5.190 in,极限弯矩 3190.588 k-in,极限曲率578*10^-6 rad/in,钢筋拉应变 0.00596
  • 钢筋面积 6 in^2,中性轴距截面上侧的距离 c=7.785 in,极限弯矩 4388.824 k-in,极限曲率385.333*10^-6 rad/in,钢筋拉应变 0.00297




同样,我们继续反算跨中集中力和跨中竖向位移。此时,跨中完全屈服,保守估计,我们近似将跨中的屈服范围定为与d相同,等于 15.5 英寸。实际的屈服范围完全可以比这个大得多,但我们只按最保守的情况估算。





  • 钢筋面积 2 in^2,最终破坏时的集中力 34.55 kip,跨中竖向位移 1.336 in
  • 钢筋面积 4 in^2,最终破坏时的集中力 63.81 kip,跨中竖向位移 1.054 in
  • 钢筋面积 6 in^2,最终破坏时的集中力 87.8 kip,跨中竖向位移 1.066 in


跟上面屈服点的计算结果对比一下,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承载力几乎没有变化,还是大约30、60、90,但是,位移全部变大了。增加最多的是第一根,从0.563 英寸大幅增大到了 1.336 英寸;增加最少的是第三根,从0.921 英寸小幅增大到 1.066英寸。




全部回复(25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jzhdajia
    jzhdajia 沙发
    谢谢楼主分享好资料
    2016-02-02 11:52:02

    回复 举报
    赞同0
  • jianzhudj
    jianzhudj 板凳
    谢谢楼主分享好资料
    2016-02-02 11:51:02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混凝土结构

返回版块

140.19 万条内容 · 2142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关于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疑问

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最困惑的系列问题及其解决办法之六2、框架结构需要控制哪些整体指标?解释:需要控制层间位移角、位移比、抗侧刚度比及楼层受剪承载力比,不需要控制周期比。剪重比、刚重比很容易满足规范要求的。框架结构的周期比不需要控制?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