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介书生第二 于 2014-3-7 13:38 编辑
以结构不变应建筑万变(更确切地说好像是以结构不变应建筑功能万变),这个说法似乎出自密斯·凡·德·罗之学说。密斯·凡·德·罗是现代主义的奠基者之一,二十世纪中期世界上最著名的四位现代建筑大师之一。他所引领的流派重视建筑的结构体系,但又不依赖于结构,同时十分注重追求多功能的大空间,即所谓的“流动空间”与“全面空间”。
显然,这个说法出自一个著名建筑师之口,是从建筑师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的。但我觉得不能光从字面上去解读,因为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认识。同时,时间也已过去数十年,建筑科学的发展又很快,新的建筑风格与结构形式在不断出现,所以在我看来,这样的说法并不一定完整,也概括不了结构设计的全部内涵。毕竟建筑与结构所考虑的角度不同。当然,我无权利、也无能力去评论一位享有声誉的建筑师的成败,只是从结构设计的角度对上述那句话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不当之处敬请网友们指正。
从建筑功能的角度看,以结构不变应建筑功能万变,在一定程度上或一定范围内是可以做到的。比如公共建筑、居民住宅、工业厂房等,虽然其功能各异,但均可采用相同的结构形式——框架结构。又比如体育馆、影剧院、飞机库等,其功能不一,但其大空间的共性便可以采用相同的结构形式——空间网架结构。然而,从建筑造型的角度来看,则做起来相当困难,有时甚至不应该这样去做,这是缘于功能与造型的重大区别。如民用住宅与体育场馆,在建筑造型上相差悬殊(其实功能也不同),故其采用的结构形式必然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我们几乎看不到一幢民用住宅会采用网架屋顶,也看不到一个大型体育馆会采用现浇混凝土屋盖。
所以,每一种结构形式都有其适用范围,每一个建筑也都有其自身的功能与造型。因此,想要以不变的结构去应对多变的建筑,的确很难,有时也无法做到。当然,仿照这句话可以有这样几种表述:以结构之不变应建筑功能之万变,以结构之多变应建筑功能之不变,以结构之多变应建筑功能之万变……
追求多功能的大空间,也是有条件的,而且不同的建筑流派也有其各自的看法。我不是建筑师,对建筑设计也是个门外汉,所以不应该对此评头品足。在此我只是举个例子,说说我对多功能大空间的一个认识。在高档酒店里,都设置有大空间的场所,在这里可以举办婚宴,可以召开会议,可以进行派对,也可以分隔成一个个小包厢,其功能体现出多样性。但对一个已经建成的酒店来说,这个大空间的结构是固定的,哪怕内部装修再千变万化,也没人会冒很大的风险去改变已有的结构。显然,这个未必准确的例子好像体现了“以结构不变应建筑功能万变”这个要求。所以,我个人觉得从建筑功能的角度去理解或运用这句话,应该更合理一些。
其实,密斯•凡•德•罗所推崇的理论,与我国古代园林建筑艺术却有相通之处。在园林建筑中,充分注重了流动空间的使用,确确实实是一种多功能的大空间。小桥流水,花草树木,假山重叠,曲径通幽,诸如此类,使整个园景都融合在一起。而从结构形式上看,木结构是其主流,但建筑形式各异、功能不同,如亭、台、楼、阁之类。如此说来,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似乎更能体现出“以结构之不变应建筑功能之万变”这样的设计理念。
虽然上面谈了一些初浅认识,但我总觉得这句话的含义不全在这儿,应该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在里面。思考良久,我觉得这更应该是一个哲学层面上的说法,而不纯粹是技术层面上的。对建筑艺术的思考,完全可以上升到哲学层面。其实,建筑与哲学的关系自古就有,也有了许多的研究结果。有人将中国的建筑哲学分为礼制的建筑哲学、天人合一的建筑哲学、自由生长的建筑哲学和多元化的现代建筑哲学。但这个话题太大,就此按下不表。
有两句话,一句是说“以不变应万变”,另一句说是“万变不离其宗”。那不变的是什么?这个“宗”又是什么?宗:宗旨、目的。万变不离其宗的意思是:尽管形式上变化多端,其本质或目的不变。出自《荀子·儒效》:“千举万变,其道一也。”《庄子·天下》:“不离于宗,谓之天人。”因此,“宗”最早是我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概念。其实,“以不变应万变”也出自道家哲学,其含义是用既定的原则,去应对千变万化的事态发展。那么,这个既定的原则是什么呢?同样可归结为“道”。
于是,问题就来了。何谓“道”?这个哲学概念并不容易说清楚。因本贴并非讨论哲学问题,所以就不展开了。“应”是应对、应付的意思,而想要应对事态的发展就需要有一定的方法;但方法又不是唯一的,需要考虑其多样性与灵活性。那么,这就与“不变”有了矛盾,因为用不变的方法去应对千变万化的事态发展,并不一定奏效,有时是会失去作用的,且难免会被碰得头破血流。所以说,“以不变应万变”仅仅只是人们心中的一种美好的“愿望”,因为世界是复杂多变的。
回到我们的话题上来,我想再从两个方面试着谈谈对“以结构不变应建筑(功能)万变”这句话的另一种理解。
先从技术层面上说一说。在结构设计中,的确有一些不变的东西,以我的理解,那就是力学基本原理。结构设计的基础是什么?——是力学。没有力学的支撑,结构学科便无从发展;没有力学计算作为先导,后续工作就无法展开。无论结构形式如何变化,所遵循的力学规律都是一样的。当然,有人可能会说,在力学还未形成理论之前,不是照样有建筑出现吗?是的,此言不假,但力学原理是一种自然规律,在没有人类以前它照样起着作用,并不因人类的出现而发生改变。在此,咱也不妨照猫画虎地来上一句:以力学原理之不变应结构形式之万变。
那么,从实用的层面上又该怎么理解呢?有一种说法,叫“不变的是追求”。在这个意义上,结构设计也存在“不变”的东西,那就是结构设计者对“安全”的追求。无论建筑形式如何变化,无论建筑师如何别出心裁,对结构师来说,首先必须确保结构的安全——这就是不变之所在。最漂亮的建筑,最具实用性的建筑,如果满足不了安全上的要求,又有什么用呢?因此,假如这种理解称得上是正确的话,那么,“以结构不变应建筑万变”这句话就是非常自然的了,因为对结构设计者来说这是最基本的常识,也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在此不妨再来一句:以结构安全之不变应建筑形式之万变。
以我的水平而言,也只能理解到这样的程度了。因为就实际的建筑来说,虽然不一定“万变”,但变化是肯定的,特色建筑也比比皆是。如果在结构设计中不同时注重变化,如果还是以原有的思维模式去应对变化的建筑,那就会寸步难行,更不可能成就一代结构大师。
全部回复(128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