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结构 \ 混凝土结构 \ 高层结构,对“次梁始末两端是否点铰接”的理解

高层结构,对“次梁始末两端是否点铰接”的理解

发布于:2014-02-12 13:28:12 来自:建筑结构/混凝土结构 [复制转发]
加工作后的第三个项目,遇到了“次梁始末两端是否点铰接”的这个疑惑,单位习惯的做法是不分情况,貌似都建议点铰接,我困惑。查阅相关资料后特总结如下:
1 设计意图也必须以设计概念,正确的概念为基础。次梁的弯矩,便成了框架主梁上的扭矩。次梁的锚固长度大小,直锚或直+弯,规范或图集都是取的最不利锚固值,即锚固长度按此要求能包络柱很多最不利的情况。在实际工程中,即使锚固长度不满足此要求,但“固结”效果是真实存在的,即次梁的弯矩也许并不会丢失或丢失太多,而是真实存在,但不满足规范与图集要求,但可能符合真实受力情况。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本中有以下文字:在满足一定可靠度的前提下,将结构开裂扭矩值乘以一个折减系数系数。换个角度,此句话的意思在保证结构可靠度的前提下,已经对扭转刚度进行了折减。抗扭承载能力的计算公式中也考虑了该系数,考虑了抗扭刚度的折减。(切记,该公式保证了结构的可靠度)
人为点铰接,是以开裂为代价,释放了次梁端弯矩与框架主梁上扭矩。但在实际中,是根据刚度进行内力分配的,次梁端部的弯矩与扭矩是真实存在的,无论是否点铰,次梁端部也配有一定的面筋,也能承受一定量的弯矩。当次梁端部弯矩不大时,裂缝并不会加大,只是底筋留有余量,偏于更安全。
当次梁支撑在刚度大的主梁上时,弯矩可能比较大,如果两端楼板及主梁自身能约束或能承受次梁传给框架主梁的扭矩时,点铰,构造的面筋可能承受不了次梁端的弯矩,通过调幅,让次梁底部承受更多弯矩,此时付出“开裂”的代价。此时点铰可能是没有必要的。
2 安全性比裂缝更重要。
当次梁的弯矩变化为主梁上的扭矩时,我们应该充分并真实的考虑楼板对扭矩的“约束”。对于两端都有楼板约束时,其对扭矩的“约束”作用比较大的,一般先不点铰接,让楼板真实的约束一部分扭矩。如果楼板+框架主梁承受不了扭矩,则应该点铰接,因为安全性比裂缝更重要。
当同一方向的次梁错开支撑在主梁时,扭矩对框架主梁的影响的很大,可能引起超筋。如果考虑l了楼板的约束作用,且不宜加大主梁截面或“小量”的加大截面效果不大时,不如点铰,此时安全性比裂缝更重要。但应采用相应的构造措施。
对于边跨的次梁,当计算扭矩很大时,也应该点铰,安全性比裂缝更重要。

3 由于主梁出现裂缝时,此时抗扭刚度减小很快,如果次梁弯矩较大,由于主梁扭转刚度的丢失,则次梁端部弯矩传给框架主梁的扭矩“丢失很多”,次梁在“恒+活”作用下的梁端弯矩会调幅到次梁底。尽量规范中抗扭承载力计算公式考虑了扭转刚度折减,当次梁弯矩比较大时,且没有点铰时,底筋留有一定的余量也是有必要的。

综上所述:
1 点铰的结果,无非是两种,第一种是底筋留有一定的安全余量,第二种是为了保证框架主梁的安全性(次梁端部的弯矩转化为主梁上的扭矩时对结构也许很不利),以开裂为代价,次梁始末梁端部点铰,这种牺牲结构“裂缝”一般是有必要的。
2在真实的考虑楼板的约束作用 及构件自身的抗扭承载能力时,如果不出现超筋,一般不点铰。如果次梁两端弯矩大,考虑各种有利因素后,出现超筋,则应点铰,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安全性比裂缝更重要。
3 在初步设计时,一般不应点铰,应真实的考虑构件与构件之间的变形协调关系及楼板的有利约束作用。在画施工图时,当次梁端部弯矩较大,且没有点铰时,可适当放大次梁的底筋,作为规范中对抗扭承载力计算公式的一个余量,这种考虑或许是有必要的,因为主梁开裂后,抗扭刚度降低很多。

全部回复(10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河洛图书
    河洛图书 沙发
    个人看法,一般情况不点铰接,但当这个次梁很短,且一个支座为框梁,一个支座为次梁,则搭在框梁处的支座要点铰接;另一种情况是:当点铰后,作为支座的主梁配筋下降很多,或附近的框架柱轴压比因次梁点铰由超变不超,则说明不点铰情况下,结构构件配置不合理,应点铰。
    2014-02-18 14:06:18

    回复 举报
    赞同1
  • vivoss
    vivoss 板凳
    LZ分析的不错,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值得学习思考,重要的是用于实践
    2018-12-20 14:22:20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混凝土结构

返回版块

140.14 万条内容 · 2062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大家讨论:结构设计三个层次:配筋、刚度、力流+设计思维

(一) 读大四的时候,去工地实习,看见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的在工地上摆放梁、柱、板的钢筋,走出学校后的第一个工程,对着SATWE的计算结果,一根根的配筋,完成施工图的绘制。 读大三的时候,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老师给我们讲课,当时根本不明白什么是刚度,只知道把数字代入刚度的计算公式中,算出刚度值,然后再代入另一个公式,算挠度,算稳定性等。但是大多数老师,没有用变形(平面内外)来帮助我们理解刚度的作用与效果,缺少了这个参照物,效果大打折扣。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