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06-01-20 15:45:20
来自:注册考试/注册建筑师
[复制转发]
时 间:2006年1月19号
上午 9:30—11:50
下午14:30—17:30
地 点:规划大厦8楼多功能厅
参加人:MIT共6人:
建筑学系主任/教授:张永和(Yung Ho Chang)
建筑学院院长/教授:Adele Santos
多媒体实验室/教授:Carlo Ratti
规划系主任/教授:Dennis Frenchman
房地产系主任/教授Tony Ciochetti
可持续发展研究专家/教授:Andrew Scott
清华大学3人:
建筑学院教授、城市问题研究专家:张杰
建筑学院副教授:周榕
建筑学院研究生、翻译:郑粤元
深圳专家:闫小培副市长
规划局王芃局长
规划局规划处贺承军处长
中规院深圳分院朱荣远院长
会议主题:首届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系列论坛—《城市化的背景》
会议地点:规划大厦201室
会议时间:2006年1月19日 09:30—12:00 、
全部回复(16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周榕】不敢说点评,我简单的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因为今天也很难得能够这么系统地听到麻省理工学院的三位教授给我们如此详细的介绍他们在各个领域做的工作。
那么我听完了以后大概有三点感触,第一点,我想麻省理工学院建筑成规学院他们做的工作和我们国内这样的一些大学还有一些研究机构,所做的最主要的一个区别,我想可能是他们真正地能够打通他们在城市建筑或者其他的这样一个领域之间的传统的界限,就是打通领域这样的工作。他们的工作不再局限于是对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或者建筑设计、或者是工业设计这样的一些划分,他们是把视野放在整个人类物质环境的一个整体营造上面。他们是从各个层面不分界线、不分领域,各个学科之间的这样一个分别。这样的话来干预整个人类的环境和城市的这样一个发展。显示出非常大的一个雄心,就是把整个人类环境、物质环境的营造和研究纳入自己的整体工作之内。所以,当时一开始,我们在介绍安得勒·桑托斯教授的时候,也提到一个计划,她想把MIT建筑学院做成一个终极学校、或者是超级学校,在这样的工作里面,是有一个超级学校的意思。所以他们作的工作非常广阔没有界限。
第二点我感触很深的就是他们充分发挥了麻省理工学院作为世界级的高科技研究领先的这样一个机构的优势。他们把高科技手段作为组织或者统和整个学术资源的这样一个重要的方式,或者说这样一个重要的手段。他们在高技术、在虚拟领域和现实领域能做到一个非常好的接口。因此,能保证我们一些非常规的、或者超出我们现实的这样一个想象力。能够得到实现,至少在虚拟世界里面得到一个很真切的反映。实际上高技术的研究改变了我们惯常的城市研究的传统思路和传统的学术套路,比如说以交通为例,对于交通问题我们传统尤其是国内传统的方式,就是承认我们的现实是不可改变的,比如说汽车多了,交通路堵了,我们的第一个反映就是限制汽车的数量、要把道路拓宽、要增加面积等等。他们在高科技MIT的这些教授们,在高科技技术的支持下,可能采用新的思路,比如刚才讲的他们可以发明新的汽车,可以90度转弯的汽车,很大地节约了停车的面积。比如说是一个形成互相之间的协作关系,形成一个汽车、火车的这样一种高效率的使用道路的方式,包括是软性汽车,不怕平碰撞可以非常紧密的停靠在一起。这样一种方式是完全改变了我们思考现实的传统依据。告诉我们现实是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来改变的,我们城市的未来很大程度上也会因为这样的技术进步而产生一些翻天覆地的变成。
第三个,我感触很深的就是,他们是一个真正面向未来的,他们所做的工作是真正面向未来的一个城市实验。这一点是特别值得我们中国城市工作者和建筑师所值得借鉴的。我们中国的建筑界或者城市研究的领域我个人认为(当然我们下午还会展开讨论)。我认为存在两个,一个非常传统的“乌托邦”其中一个“乌托邦”就是现代化,另外一个是相筹“乌托邦”,现实都笼罩在过去的浓重的阴影之中。我们所谓传播的貌似面向未来,实际上也还是在快速的复制过去。至少是西方曾经走过的过去。MIT实际上是在岩样未来,也是为我们展示未来的世界。讲到这个我就想到MIT在世界世界最著名的媒体试验室,他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他们长期的一个主任,大概90年代末叫做“数字化生存”在中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在这本书里头,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预演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创造未来”在这种广阔资源的这样一个学校,这样的一些全世界的知识精英云集的地方,他们有这样的一个胆略和雄心可以这样说说预演未来就是创造未来,他们给我们创造了未来世界局部的模型,我更期盼通过以后清华大学跟MIT的合作,我们能为中国的城市创造出更多的未来。多谢几位教授。
【张永和】谢谢大家,下午再见!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