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站务休闲 \ 闲聊茶吧 \ 宋词赏析之李煜

宋词赏析之李煜

发布于:2005-10-23 16:36:23 来自:站务休闲/闲聊茶吧 [复制转发]
相见欢①

【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②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③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④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简析】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 或写愁之长, 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全部回复(1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cainuan
    cainuan 沙发
    【作者简介】


    李煜:(937-978), 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第六子,901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即位后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则穷奢极欲。 975年,宋军破金陵,他肉袒出降,虽封作违侯命,实已沦为阶下囚。太平兴国三年七月卒。据宋人王至《默记》,盖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
    虞美人①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②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③只是朱颜改。④问君能有几多愁,⑤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 《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 韵转两平韵。
      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 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 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简析】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2005-10-23 16:41:23

    回复 举报
    赞同0
  • cainuan
    cainuan 板凳
    玉楼春

    【南唐】李煜

    晚妆初了明肌雪,
    春殿嫔娥鱼贯列。
    凤箫吹断水云闲,
    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
    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花红,
    待踏马蹄清夜月。


    【简析】

      月圆之夜,大型宫廷歌舞酒宴。出场前先是画妆。因是晚妆,为了适合舞场与烛光,画眉点唇,都不妨色泽浓艳。宫娥们刚画完妆的一刻,是何等光彩照人呀!妆毕,春殿上美女如云,她们队列整齐,鱼贯而入,虽是层层娇娘的行列,望之也顿生军旅的浩荡之感。
      歌罢宴散,月色更明。当即吩咐随从灭尽红烛,纯任得得马蹄,踏着一路月色归去,方见得歌舞虽散,而余兴未尽!
    2005-10-23 16:40:23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闲聊茶吧

返回版块

114.54 万条内容 · 18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性感的50万年:女人进化史《男人必读》

50万年前 北京周口店一座土山上居住的一群人,不知道怎么搞的,居然弄出“火”这个东西来,从此他们就有了“做饭”这个活动。而可悲的是,据考察,那时候“做饭”的就是女人。可能是女人总觉得男人烤的东西不好吃,就大包大揽,结果,这一包,就包了50万年。后来我有一个朋友结婚,他总结道,婚后的第一天很重要,那天如果谁做饭,那以后可能就是他(她)一直做下去了。经验啊!   7000年前   在一个叫“河姆渡”的小地方,女性第一次取得统治地位。由于当时人口稀少,所以生孩子成了人们的第一需要,而这项技术被女人们独门掌握,男人只能起个协助的作用,再加上女人们细心,擅长摘果子,而没有耐心的男人们,摘的果子往往还不够自己吃,所以不管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女人都取得绝对的统治。但是后来,事情发生变化,女人逐渐发现,男人们打猎回来的肉比果子好吃多了,而用兽皮做的裙子也比用树叶做的好看多了,于是她们就鼓励男人们多多去打猎,于是,男人们利用打猎这个力气活,把统治权从女人手里夺了回来。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