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中国建筑设计拓荒史

中国建筑设计拓荒史

发布于:2019-12-09 16:05:09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来源:去往他乡、土木吧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在设计单位工作了16年,又在大型开发商工作了8年。在这几年中,很多之前的同事问我“是否该离开设计院”,我很坚决地说:“赶紧走,你没赶上房地产的高峰期,但是尾巴得抓住吧。”


这么多年,我终于领悟到:人这一生,就是要切合大趋势,谁都拼不过大趋势。


后悔的话就不多说了。那么我为什么要让同事赶紧离开设计院,最根本的原因是,民用建筑设计领域在20年前就开始沦为和制造业同样的境地,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低价竞争、恶性循环。中国制造业曾经风风火火20年,但目前境况就是,没有自己响当当“品牌”的公司,一律会倒闭。



第一个进军中国大陆的建筑事务所——波特曼建筑事务所。


2017年年底,约翰·波特曼去世,享年 93 岁。他是世界上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建筑设计师之一。他开创了综合建筑群,改变了全世界城市的天际线,甚至重新定义了世界各地的摩天大楼,更是第一个在中国造高楼的人。


波特曼和中国的缘分早在1979年就已结下。当时中美关系恢复正常化,邓小平访问美国,入住亚特兰大市的73层高的威斯汀桃树广场旅馆,它是波特曼最出名的作品。1990年,波特曼受邀来到中国,看到中国大陆缺少现代建筑,这让波特曼嗅到商机,他想在上海打造一个像“桃树中心”一样多功能综合性的建筑,这就是未来的上海商城。


因为是新中国第一个多功能综合建筑群,政府非常谨慎。为了赢得上海商城的设计权,波特曼邀请了当时的上海市长汪道涵前往美国,参观其在亚特兰大和洛杉矶设计的实体建筑。


设计这座当时的上海之巅,敲开了波特曼家族进军中国市场的大门。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上海明天广场、上海金外滩、北京银泰中心等等,都出自波特曼事务所。


90年代的上海是改革开放的前沿,也开始成为国外建筑事务所大展宏图的新天地。SOM以其独特的设计方案,创造了上海新地标——高420米的金茂大厦,也成就了SOM事务所在中国的辉煌伟业。


我之前就职的设计院是金茂大厦的国内配合单位。有幸看到全套的金茂大厦施工图设计文件,也在施工期间登到300米的施工平台,一览黄浦江两岸风貌。


对于最早期的项目,施工图是由国外设计来完成的,我们的工作就是配合、解释中国规范。最多的贡献就是地基基础这块,毕竟国外设计公司不熟悉中国的地质情况和桩基施工状况。总体来讲,金茂大厦的施工图质量非常不错,体现了SOM公司的设计水平。


面对来势汹汹的国外大牌建筑事务所,国内民用建筑设计院“不堪一击”。


超高层起源于美国,无论是建筑师还是结构师、设备师,水平都比我们领先。每个城市的新地标建筑方案,几乎被境外事务所垄断,他们也获取了巨额的设计费。上海的几个地标超高层,每个项目国外事务所基本都拿走上亿人民币的设计费,国内设计院即使做了施工图,最多也不过几千万,差距巨大。


进入21世纪,国外事务所开始了新策略:项目最多做到扩初设计,不再做施工图。如此一来,他们利润率很好,最繁琐的施工图设计和现场配合交给国内设计单位。


不可否认,业界公认的几个好建筑,中国本土设计院是无法设计出来的,建筑创意的差距是巨大的。国内深耕的建筑大师,在现代建筑上没有基础,新一代建筑师没有上来,国外建筑师占据市场是必然的。


感谢这些现代建筑,给了我们讴歌时代的基础,站在全球化角度看,我们有了自豪的资本。但是,对于民用建筑设计行业来说,饕餮盛宴的主角不是我们。在近30年的城市大发展中,我们的设计师只是配角。



20多年前的国内设计院,开始每年制定“产值目标”,而且必须逐年往上加码,国企尤其如此,但设计费不增反降,这就需要不断地接新的设计任务。


项目多,加班成为常态;加班也来不及,就扩张招人。做来做去,大概就是人均每年50万的产值,很难再高。大型项目建筑方案不能中标,只能做施工图,设计费就这么多,没办法,就是人海战术。


尽管国家有设计收费指导文件,但是民用建筑设计收费一直在低水平徘徊。目前的设计市场,仅土建施工图一项(不含前期建筑方案、不含效果类施工图,下同),住宅一般是每平米20元,普通商业建筑一般是每平米35元。


对比上世纪90年代,百米高的办公楼土建施工图设计费是每平米60到80元。对比目前水平,设计费降低了,低位徘徊。


对于设计工期,国家出台有《全国建筑设计周期定额(2016年版)》。拿最常见的商业购物中心来讲,《定额》规定:10万平米的商业建筑,方案、初设、施工图设计周期分别是2.25、2.0、4.25个月,合计8.5个月。


而真实的情况是:初设和施工图设计合起来最多3个月,图纸用于土建施工。后续还得根据开发商招商情况再出一版施工图,涉及商铺调整、招商落位,相应各专业设计都得修改,用于消防验收。


国内大大小小设计单位太多了,你不做自有人做,开发商根本不会提高设计费。所以大家就低价投标,周而复始,拼体力。设计成果就不用讲了,错漏碰缺是常态,不出设计安全事故已经是“大吉”了。民用建筑设计行业就是翻版的制造业。


业内一大佬说过一句话:中国设计领域从来就没有真正重视过技术。


重视技术,就不能任由设计费、设计周期长期被压缩;就不能区别对待国外、国内设计公司,给予不同的费用标准不同的待遇。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国外设计公司开始进军中国市场的时候,我们都感到与他们在技术水平上的差距。个别设计公司认识到差距,卧薪尝胆,10年后成果就出来了。上海浦东机场T1航站楼的建筑方案主创是机场设计大师、巴黎机场公司首席建筑师保罗·安德鲁,到了上海浦东机场T2航站楼、上海虹桥机场T2航站楼,建筑方案就是国内院了。


但大量的国内设计公司,还在靠拼价格、拼体力来换得生存下去的机会。谈重视技术,其实是枉然。


设计公司每年都在制定产值目标,但有几家单位做了“技术推进计划”?很多设计单位是高新技术企业,每年又有多少科研经费真正获得了成果?设计院对技术骨干的政策倾斜体现在哪里?


拿住宅产业化来说,走在前列的都是地产公司的研究团队;商业综合体的研究,同样也是地产公司的设计团队走在前列。现在的设计公司就是“施工图机器”。但是,地产公司的设计团队,在地产公司架构中不是关键角色,销售、招商、金融才是主角。


国内建筑行业领域,有个独特的现象:业主方囤积了大量的设计人才,每个大型房地产公司都有规划设计部(或院),少则20几人,多的上百人。最多只做建筑方案,不做施工图,他们有个独特的名号,“设计管理”或“设计管控”。


由于房地产公司待遇好过设计院很多,所以吸引了大量的设计人才。“存在即合理”,这样的人才分配,一定有其原因。


早期的开发商几乎没有真正懂设计的人,他们提需求,设计单位来设计。后来慢慢变了,各个开发商都开始招设计人员,从建筑到结构设备,一网打尽。最主要的原因是,开发商的需求,设计方难以有效满足,设计方普遍缺少服务意识。


在与境外事务所工作沟通中,我觉得他们的服务意识强,约定好时间,一定会提供多种备选方案。但是他们也很讲究策略,即使一个简单的问题,也做个高质量的报告,让业主觉得工作很到位。对于业主不合理的要求,也比较讲究语言技巧,以理服人。这可能与中外文化差异有关。


一家境外公司告诉我,他们设计人员如果没有从业主角度节省成本,是要受处罚的。这与国内设计院差异较大,国内院一般贪图省事,很多地方都可以优化成本而不去优化。后来由于国内开发商加强成本控制、招了很多设计人员,国内设计院又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很多地方做得反而不够安全。


现在的状况是,设计院不如开发商懂设计;设计院派出的人员与开发商设计管控人员的水平相差较大,这就没办法玩了。所以很多老牌设计院不愿意做开发商的项目,倾向于做政府项目,因为政府基建部门一般没有配备较多的设计人员。


对于国内开发商需不需要招设计人员,从目前设计市场现状看,一定有必要。但目前有点过头了,大量优秀的设计师因为设计公司待遇低,纷纷进入地产公司,从人才分配角度上,确实很浪费。


一则设计公司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档,二则这些本该挑大梁的设计师在地产公司也并没有技术最大化,对中国建筑业的发展是不利的。中国企业喜欢各个业务口都有自己的员工,不喜欢将业务发包给外面公司,也与中国诚信体制有关。


现今阶段,年轻人已不再将进入设计院作为首选,设计院处于缺人状态。我觉得这反而是好现象,有利于设计公司沉下心,不再一味扩张,要开始追求利润率。



中国30年建筑高峰期已经开始进入尾声,饕餮盛宴中我们不是主角,但是未来中国还要发展,建筑业还是重要产业。谈“出路”,我没资格,所以我加了引号。我只以自己25年的工作经历,谈谈自己的想法。


1. 设计、工程架构要变


目前大量的设计公司从事最多的是施工图设计,施工总包技术力量偏弱但资金雄厚。现在一些大型施工总包开始收购设计院,我想他们也是布局未来,慢慢过渡到施工图设计由施工总包完成。


国家层面应该乐于此趋势,至少以后安全事故的界定没有现在那么麻烦——都是施工方的责任。同时,设计院加入施工总包,可提高施工企业的技术力量,如果产业化工人能够实现,那就太完美了,整个与发达国家接轨。


对于国内设计院,要想独立存活下来,就得依靠建筑本身——优秀的建筑方案。


近十年间,中国也出现了以个人名义开的建筑事务所,也开始以原创方案获得大型项目的中标。如果这些事务所能够在公司体制上保持活力,比如采用合伙人制等,重视人才的引进,长期坚持下来一定会大收获。公司的成长需要时间,一蹴而就不现实。另外,个人事务所一定是以后中国建筑市场的重要力量。


中国高校建筑系的教育,以前偏向于工程建设,缺乏多元化元素。目前很多学美术的青年建筑师开始出现在建筑设计领域,再次体现了建筑的美学根本,也开始与国际建筑师培养方式接轨。


2. 有品牌才有发言权


业主(委托方)的利益需要保障,但遏制不合理的需求,需要的是品牌。回顾自己的几个涉外项目,国外事务所的品牌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里就不描述了。你有品牌、有好的方案、有好的团队支持,业主只能跟着你走。


目前中国的建筑市场,设计公司如果还没有开发商的设计团队在行,那你是没有发言权的。


有品牌,就必须要有实力。实力是靠积累的,公司没有活力,是吸引不到人才的,也谈不上积累。设计师不怕辛苦,怕的是长期辛苦却没有回报。这也是国内设计公司人才匮乏的原因之一。


3. 行业协会要发挥作用


当下设计师长期加班、收入低,是不利于中国建筑业健康发展的。谁来协调?靠市场来调剂,短期内无法实现保障设计师的权利,这个责任必须由行业协会来完成,必要的时候需要行政干预。


设计费、设计周期是政府协会制定的,对市场目前的严重偏差需要进行纠正。


20多年前,国内设计公司就盛行“员工平民化、领导贵族化”,其实国外公司也一样。众所周知,国外知名事务所老板都是富豪,但人家老板对员工也会不亏待。讲究诚信,讲究法律,给员工合理的报酬和合理的工作时间。


反观国内的设计公司,汗颜。说到底,建筑设计就是靠人的智慧。没人,没有思想的人,一切都是枉然。


对中国建筑的未来,我抱有希望,因为我们还有广阔的设计市场,城镇化进程还在继续。相信定有那么一天,设计师还是个值得尊敬的职业。

全部回复(12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daainiuniu123
    daainiuniu123 沙发

    现在的设计院里的大部分是绘图员,现在的设计院专科生都要

    2020-01-01 18:53:01

    回复 举报
    赞同0
  • 老岳
    老岳 板凳

    谢谢分享

    2019-12-25 10:03:25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5 万条内容 · 42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建筑学院】全球最丑十大建筑之首,命运多舛的柳京饭店

来源:菲尔视界(ID:feelways-com)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看到上图像不像科幻电影里的外星建筑! 甚至还有点像电影《复仇者联盟3》里的外星飞船,有没有? 这座建筑由三翼组成,每个翼以一个75度的角度倾斜,汇合成一个圆锥体,包围着顶部专为餐厅和观景台准备15层。金字塔的形状不仅仅是美学-这是因为柳京,对于摩天大楼来说不同寻常,是用钢筋混凝土而不是钢做的。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