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建筑师】第二期 北京胡同里的日本建筑师——青山周平

【建筑师】第二期 北京胡同里的日本建筑师——青山周平

发布于:2018-05-23 14:36:23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出于对北京胡同的喜爱,至今我仍住在北京南锣鼓巷的胡同里。”

— 青山周平


▌日本起始·遵从内心

青山周平的父亲是一位独立建筑师,
没有老板,也没有员工,
一人独自设计自己和朋友们的房子和一些小型项目。
1.jpg

“我的父亲,他做的建筑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也不是特别好看。”
那个时代,设计图纸都是手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关于父亲蹲在角落画图纸和做建筑模型的记忆逐渐衍变成青山周平的一个工作习惯:在设计之前先描绘自己想象的生活场景。
“父亲的书架上总是有很多关于建筑的书籍,里面包含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建筑师和建筑,文字和图片成为我进一步认知建筑的途径。”
2.jpg
对日本80后建筑师而言,大学就读建筑专业并非是很好的选择。日本城市的主要空间几乎建设完成,今后所要面临的大多是改造和维护现存建筑。日本经济缺乏发展动力,政府花费大量资金去修建大型建筑会遭到民众的反对,所以无论是资源条件还是社会条件,对日本建筑师的生存都是极大的挑战。
“来到中国,无意中成了一种对我建筑的成就”

▌进行建筑·思考不断

“学校时期,是我建筑基因的原始累积和对建筑思想的最初探索的过程,东京大学的导师于设计的思考不只停留于建筑,而将更多的目光投在了城市之上,思考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他时常提起2050年的东京,关注着未来城市的发展。那时的东京将会面临因人口骤减而带来的严重的城市问题,如何通过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让城市变得更好显得格外重要。”
3.jpg
“他思考的并不是建筑的形态,而是城市变化、社会变化、技术变化为建筑带来的影响,或是以此为视角思考建筑的方方面面。他对建筑的思考至今都在影响着我,对我来说,城市、建筑、室内和生活都是相互联动的整体。”
“在SAKO的那七年也是在不断学习,但与大学学习完全不同。在SAKO工作时是通过实际设计过程来学习。”
这是一个建筑思考和社会相融合的过程。他通过市场来寻找到他设计的决定要素,一方面可以学习如何开始一个项目并持续到施工结束的方法程序;一方面懂得了做为一名建筑师,不能陷入自己的思考中而无法自拔,而是要懂得如何与客户交流,以及如何为自己的想法与客户的要求寻找到一个更好的契合点。
4.jpg
2014年青山周平成立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主要致力于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通过设计实践找到与城市多维度空间的对话方式。“B.L.U.E.”的寓意为北京城市环境原住所,也是他想要表达的设计观点,项目无论大小,都能以设计带来对城市的思考。
“过去我一直喜欢特别漂亮的房子,因而更关注于建筑的外形,现在我更加关注它的体验和价值意义,以及所能给予城市社会的贡献和建造过程对于我们的影响。通过设计能否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方式才是最值得我思考的问题。”
不断寻找建筑在一个时代,一片空间,一块场地的“自然的状态”通过建筑设计让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实现一种和谐与平等

▌北京·思考落地

“我们上一代人,比如迫庆一郎先生正好比我大十岁,他上高中时日本经济疯狂增长,他见证了那个疯狂的时代,并且有机会可以代表国家做许多大型项目。我们没有这样的机会,所以体验过日本泡沫经济的建筑师和没体验过的完全不一样。”
5.jpg
青山周平作为日本80后青年建筑师能够受到中国大众的喜爱是一件“幸运”的事情。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经济发展迅猛,并产生了一批世界一流的建筑师。
日本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经济上泡沫破裂,进入经济大萧条阶段。对于青山周平一辈而言,他们步入社会时恰逢日本经济衰败期,建筑业同样不景气。如果继续留在日本发展,那么青山的许多思考将只能在纸上谈兵。
6.jpg
而中国恰好相反,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大量建筑工程项目不断上马,建筑行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这正好为青山实现自己的建筑理想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契机。
“对于日本人来说生活更加方便的城市是上海。上海在地理上离东京更近,城市氛围更加开放,更容易接纳不同的思考。之所以选择北京,是因为这个城市拥有很多令人难以理解而又不可思议的部分。而来到北京,住进胡同,却是一种机缘”
7.jpg
北京胡同是一种生活方式,建筑也是在走进生活,而建筑的线条是为了满足我们对生活的日常想象。你设计一把椅子,就会有人在那里坐下,你种下一棵树,就有人在那里乘凉。
设计不是要发明一样东西,而是要帮助人们找回自己的生活,找回在空间之中人本来的状态,这种状态也是我们生活该有的一种“自然的状态”。当一栋建筑,一种设计达到这种状态的时候,我们才可以说它实现了真正意义上“落地”。

青山周平的“自然的状态”

在与青山周平先生的对话过程中,“自然的状态”这一概念多次出现在他的话语中,见到他本人的第一感觉亦是如此,亲切而自然。
8.jpg
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在谈话中多次强调的这一理念,并通俗地将其解释为:一栋建筑,或者说一个最简单的设计,—把椅子的摆放,或者一道墙上的凹陷,都要呈现出它本来的状态。

9.jpg

10.jpg

11.jpg
一栋建筑,或者说一种设计,我们不是说要把它建在哪里,设计成什么样,而只是一个寻找和二次认知的过程,要找到建筑和设计在自然与社会中应有的位置,这个位置即是其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点。对于一个建筑设计师来说,看似其工作复杂难懂,但归根结底都是在寻找这么一种共存的方式。

青山周平的工作也是一个不断寻找这个平衡点的过程。他提到的“自然的状态”亦是对平衡点的一种描述。谈话之中思想的陈述以及他经手过的项目,同样在达到多元平衡相依之余完成自我的“自然的状态”。
12.jpg

13.jpg

北京胡同,这个曾经最能代表北京城市性格的建筑——自由、悠闲、直接、大大咧咧,如今却在北京不断拔地而起的高楼群中有点不知所措。破旧、简陋、拥挤、生活不方便——年轻人选择“逃离”的场所,大部分的老年人和外地租客等相对弱势群体被留下。
“建筑与自然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现在很多住宅小区的‘自然’有很多树,很多绿化、草地,都是装饰性的东西,和建筑其实是没有多大关系的。”
“胡同里的自然不是装饰性的添加,一棵树在院子中的存在”
春天长出仿佛生在律动的嫩芽,夏天洒下一片浓绿的阴凉,秋天结出瓜果香四溢的欢喜,冬天招呼远方的太阳登门的温暖。在胡同里,一棵树不只是一棵树,它也是家庭里的一份子。


“胡同的位置,高度,朝向的设计不是随意为之,而是根据北京地区不同季节太阳的高度来设定。”胡同的树,夏天叶茂遮阳,冬天叶落透光,看似不经意的“无心插柳”,却正契合自然的规律。
常见胡同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更加频繁和顺畅的。你也无法想象在胡同里住对门,住邻居的两家会经年不认识、不说话,而这已经成了现代楼房住户之间很普遍的状态。
15.jpg
“胡同不只是一种居住形态,它亦是城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快速进化的现代化住宅和城市却是脱离状态,围城内外彼此隔离,私密性产生的同时,现代家庭也被割裂成了一座座城市中的孤岛。”
胡同里的交流是简单的,没有太多的顾忌,一切相对随心,在私密性的营造和开放的生活态度之中建筑师的处理尤为关键。
那些年我们童年里的胡同岁月,也许可以说是一种最为自然的状态。
北京翻天覆地变化的大背景下,胡同常态也在逐渐的被打破,在现代主义建筑理念的冲击下,胡同的缺点被放大、曾经的优点被忽视,胡同也逐渐成为落后贫穷的代名词,仿佛胡同仅仅成为了一种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而这种回忆也在渐渐远去。
胡同也许会成为记忆,亦或者纪念。
但也有一批建筑师在思考:如何使胡同对于自然与社会关系剧烈变迁的时代给予这个城市在新与旧之间留住一种应属于这个时间的美丽风景。

16.jpg
“胡同里房子的改造,看似是一个个体设计事件,但我们还要思考胡同的建筑表达如何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平衡”。


来源:建筑档案(ID:jzda001)

往期精彩内容:

【建筑师】第一期 在同行中脱颖而出,可能你需要这个技能

全部回复(1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张哈哈哥
    张哈哈哥 沙发
    了可以可以的资料
    2018-06-07 09:59:07

    回复 举报
    赞同0
  • 张哈哈哥
    张哈哈哥 板凳
    不错不错的楼主
    2018-06-05 10:11:05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5 万条内容 · 42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早安建筑】第十六期 从《复联3》看漫威建筑八卦,这才是建筑师正确观影指南

21世纪影坛超大棵常青树 漫威十周年喜迎复联3 内地终于在5.11迎来首映 前有剧透双侠小蜘蛛+浩克用生命造势 后有上海见面会漫迷手撕官方 全网白热化大讨论中 作为建筑师的你如何优雅地脱颖而出? 漫威前首富名下房产考据; 银河护卫队中有几处卡拉特拉瓦作品?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