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BIM技术 \ 行见BIM \ BIM:作为社会的运动

BIM:作为社会的运动

发布于:2018-03-23 10:58:23 来自:BIM技术/行见BIM [复制转发]

1.png

       人们将BIM理解为各类不同的事物对象,反映了这个概念内涵的丰富。本文将会考察BIM作为社会运动的情况,这是一个技术史的研究角度,即不单纯从技术的现状来理解技术,而是更多的从技术演变的历史过程来理解,这是科学史观的一般方法。每一种技术的出现和发展都是其时代的社会运动的结果,参与方通常涉及到某个行业的较多的机构和个人,并充满了生产与消费的博弈过程。

       BIM这一术语可能源于某个人,但BIM理念绝非单个人的奇思妙想,而是一种社会运动的结果,这意味着:如果想理解这个理念,不是去问某个人,而是全面认识整个社会运动的方方面面。

       我们如果承认BIM理念是一个社会的运动,那么我们就要深刻而清醒的意识到:我们既需要热烈的BIM之理想主义,又需要世俗的现实之经验主义。当这一场社会运动刚刚发轫的时候,尤为需要理想主义的灯塔在前方,越前行,越需要更多的实践经验之落地实施,两者交织着构成这场社会运动的源动力,共同推动其成为一场真正的影响深远的社会运动。我们不无理由的相信,这一场BIM的社会运动将会极大的影响和改变中国建筑设施行业的现状,这里既有理想主义的绝对相信,也有经验主义的冷峻分析。本文从政治、经济和技术等几大方面略作分析。

1,政治(博弈论)

       我极少谈论政治,但作为社会运动的讨论,政治又是其必谈要素,且为第一要素。本文所述政治,是学术之政治学(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博弈论,经济学,史学),而非权谋之厚黑学。尤其在中国的当代,时代与地方特色都是BIM这个社会运动的最大政治,这导致了它的发展状况迥异于欧美国家。无论是国家主导的宏观政治经济政策(一种计划经济式的宏观架构、局部为市场自由经济,但又不完全等同于西方经济学所述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概念),还是低水平重复的民间实践,都注定了政治要素对于作为舶来品的BIM理念传播和发展的几近决定性的影响。具体来说,政府在过去十几年所主导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与“两化融合”国策,就是作为建筑业信息化集大成者的BIM理念的最大政治,重视这个要素,才能真正看清楚这一场中国本土化的社会运动。

       1)条块治理

       政治体系决定了整个中国的市场是分割成一块块的,横向有省份地区划分,纵向有行业系统划分(市场化之前是部委系统,现在则为受到一定管制的行业划分)。但在这分割的格局之中,又有诸多要素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也在不断演变过程中,如法律体系、金融保险体系等。

       这直接体现在一个特定的房屋建筑项目中,多个条线的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将一个天然的全生命周期的自为存在的物理对象切割成一块块,而无法弥合成整体。在没有法律和保险体系的保障下,作为BIM精神之精髓的全生命周期的整体系统化理念几无可能付诸实施。它既然无法由演变而来,可能也只有舶来比较方便了——这也是知识产权国策的国情背景。

       这样的治理格局为一模一样的建筑物在不同条块的建设运营带来了非常不同的结果,同样的一个工程项目在上海与郑州实施,既有非常一致的特点、也有完全不同的特点。非常一致之处如遵从国家规范、使用同样的软件,完全不同之处如审批流程、预算定额,它们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BIM技术的落地实施。

        2)社会要素——协会与媒体

       协会与媒体起到的重大作用是广泛传播知识,这在1900年代已被美国的工业界所证实(泰勒的科学管理时代),那是一个行业研究者辈出的时代,有行业养活的协会、又反哺行业本身。中国放开技术性社会组织的进程已经拉开,但还远远不够充分。BIM作为高度系统化的整合理念,其基本的标准化要素需要大量行业级的协调才能完成,具体来说就是由行业协会和媒体完成的。互联网媒体的迅速崛起让BIM业界一步跨入互联网时代,在过去几年诞生了一批BIM网站媒体,直接跳过了纸媒的历史阶段,这是时代特色。

       在现有的BIM相关协会组织之中还没有出现一个能够自为存在的(能够通过经营收入养活自己)组织,这将会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期待诞生。媒体方面,则有民营的筑龙网投资开设BIM板块,以及最近中国BIM门户网站被民营企业收购。在公众视野中的繁荣景象基本上就是由媒体决定的,虽然目前阶段BIM领域的媒体繁荣超过真正的成功实践,但是相信会有逆转的一天,在这一天到来之前,不是媒体的逐渐衰减,而是两者交互着更加繁荣。

       在上海地区,曾经存在了4年的BIM沙龙起到了一定的这方面的作用,这是自发的群众力量。

        3)社会要素——教育、培训与职业

       作为典型的知识经济的代表的BIM技术,所需要的几乎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就是人才,这就是教育培训行业所能够提供的产品。虽然中国的国家主导的教育行业提供了庞大数量的工程师,但他们所受到的教育在思想上还只是处于略高于技工的水平上,而且还十分缺乏工程实践。所以,可以展望未来的社会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是社会教育,即培训与职业发展。目前还无法完全想象的到,这个全世界史无前例的庞大的群体所需要的教育培训行业是什么样子,但无疑是极为繁荣的。

       在技术技能上的培养是快速而廉价的,在思想上的培养则是非常困难的。前者已经开始催生一批BIM培训机构,而后者则是行业最为缺乏的。在时代不断切变的环境中,思想的交融和激烈碰撞有可能会造就一批人,若社会组织和培训机构足够的发达,他们则可以成为传授思想的主力。上海BIM沙龙的实践为证。

2,经济

       中国的新建建筑的建设总量,论面积数倍于美国,而产值却与美国相当,原因在于单位成本极低。在美国通过BIM技术的运用而降低成本的方法,在极低成本的中国显然失效。而BIM实践落地的唯一可以衡量的准绳乃在于经济核算:无论甲方还是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乙方,无论企业还是个人,他们受益而提高收入、降低成本。

       从今年开始,中国的GDP要真正走向世界第一了(购买力平价GDP),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划时代的切变时刻。身处这样时代的人们对此一点的认知差异性极大,尤其是两个极端之间,如90后与60后之间,他们自身的经济状况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存在密切的关联性,所幸的是整个社会的主流认知已经转变为经济利益原则优先,这意味着效率优先,也就有利于新技术的应用。一旦BIM领域的商业模式得以本土化的突破,那么在这两代人之间分布着中国建筑设施行业的数以千万计的从业者们,都将会受到这一场社会运动的影响,同时,他们的工作本身就是这个社会运动。

       巨大的GDP将会不断催生拥有巨大资源的企业机构和个人,他们的盈余将会有一部分用于面向未来竞争力的研发投资,目前来看这种投资额还少得可怜(年度约在几个亿的水平,在万亿级别的建筑业中所占比例极低),即使这样也已经造就了不小的市场注意力。如果仅仅是将BIM技术的投入纳入到传统的建筑业信息化的范畴,那么这一场社会运动将会严重受制于建筑业本来就低下的信息化水平。这也是促使我们反思和创新的本土化特色,BIM理念的投入可能只是软硬件和相关服务,但其回报也许在于传统专业本身的收益之中,这在一些个别案例中得到了证明。这意味着BIM理念可能是一种史无前例的“逆袭”。

3,技术

       中国的建筑设施行业,包括房地产开发、建筑业、建筑行业的诸般服务业及物业设施行业,一直都缺乏一个灯塔级的象征意义极大的技术,直到BIM的出现。这些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建筑的工程技术和管理技术,BIM能够给人一种集大成者的形象乃是社会多方面交互运动的结果,而非某一家软件公司或个人所为。沧海桑田所需要的是漫长的时间和点滴的积累,我们庆幸的是整个世界已经进入急速演化的时代,日益融入世界的中国在裹挟了庞大进步技术的力量支撑之下,在某方面还带领着世界的演化,计算机互联网行业尤为如此。

       在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之下,一家软件公司的产品就足以造就一个行业的社会运动,这是计算机技术出现之后人类发生的巨大变化,没有什么像计算机这样深刻而快速的改变人类了。所幸的是,全球性的软件公司有欧美日本区域的收益作为保障,使得缺乏知识产权保护导致软件开发创新乏力的中国能够超前的使用他们的产品而受益匪浅(软件行业受损,建筑行业受益,这是不可明说的事实)。

       但是,本土化的技术的真正崛起,只靠进口软件是不可能完成的。必然存在一个时间节点,在这个节点之后,本土的软件公司(也包括全球性企业的中国分部)能够利用软件开发而赚钱,这是软件开发与行业应用良性循环的表现,这是真正的技术驱动的社会运动。当软件公司能够赚钱了,他们就有盈余可以支付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来进一步加剧这种社会运动的速度。微信所处的移动互联网领域已经呈现出彻底的本土化特色,之于中国的建筑设施行业的从业者来说,不曾拥有电脑的、只在网吧用过电脑的人所占比例极大,但他们几乎都在使用移动互联网工具,这是不折不扣的中国时代特色。

       结论:从政治、经济和技术三方面的分析可以一窥BIM这一场伟大变革的社会运动的概貌。综合来看,建立对于整个行业的认知,对于理解BIM理念极为有利,这有可能是理解作为系统的BIM的基础条件。即使当前情况下,许多的BIM实际作业乃是简单的建模和录数据,或算量与调整管线,但是当你是在这种整合的理念下工作时,多么枯燥的录入数据型的工作都变得富有时代的意义了。反之,则是所谓的“BIM已死”——过去所尝试过的本来就失效的那些方法已死,它们不仅比不上传统方法,更因为徒有其表的做作而让人厌弃。重生,在不知不觉的社会运动之中已然孕育。

(原创声明:本专栏所有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合法拥有。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必须获得原作者的授权并注明出处。非授权范围内的使用,原作者将严厉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行见BIM联系我们:

咨询热线:400-992-7283

email:sevice@bim188.com

行见BIM QQ交流群:

BIM官方交流群3:483978390

BIM培训交流群:434968694  

BIM项目交流群:527073745

高校生BIM群:532527423

qrcode_for_gh_121d9e9d2d7d_258.jpg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行见BIM

返回版块

9213 条内容 · 5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BIM、建筑与系统

【系统论】        系统论,又称系统科学、系统工程,是一门最近几十年兴起的思想体系。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1932年创立了系统论思想)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他用亚里斯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