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结构 \ 混凝土结构 \ 【设计之声.原创】结构工程师改变现状篇004|重新认识转行

【设计之声.原创】结构工程师改变现状篇004|重新认识转行

发布于:2017-08-04 09:36:04 来自:建筑结构/混凝土结构 [复制转发]












































《设计之声》专栏本期推荐原创作品








 



 








作者 | 鲲鹏




自媒体人




本文来源于其微信公众号“JIE构生活”
























当我们有些人还在埋怨与徘徊的时候,某些人已经默默发力,完成了结构工程师的华丽转身。身边有朋友放弃了工作五年的设计大院,经过一番准备之后,成功进入互联网企业。而这并非朋友圈中第一个从结构转泛IT的成功案例。










我身边还有一朋友,创业一年有余,做的还是结构设计,有钱赚但是累,最近也要转个方向。也有同事刚刚离职创业。现实就是这样,我们从来不会走投无路,我们永远有选择,重要的是,我们究竟想要选择什么?并做了什么准备?最近朋友圈中,看惯了各种“转行”,有人辞职,磨练写作技法,然后教人如何写出好文章;也有人磨练认知能力,教人如何了解自己;还有人将自己的工作积累整理成文,在网上开课;还有个大学同学,没错,土木专业,最近在搞私募。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好像突然之间,大家都“磨刀霍霍”。一切看似风平浪静,但其实水面下都是暗流涌动。










看着一些人,从一株“青草”慢慢长成一颗“大树”,而依然为“青草”的我们,多少有些惊叹。如果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身边,眼看着身边的“土丘”耸立为“高山”,我相信,对大多数人,还是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较之遥远的未曾熟识的成功案例,身边的平凡的默默崛起,可能更给人以启迪和思考,乃至奋起直追的决心。李笑来、金马以及核聚博士,不止一次地讲到,持续地成长离不开社群,离不开同龄人的激励,或者叫Peer Pressure. 所以,我们不妨锁定一些优秀的社群,锁定社群中的优秀成员,持续关注他们,跟他们一同成长。其实,“一同成长”,也是很好的驱动力。










正是通过社群,我真正了解到“数字化”这个概念。兔哥开了一个“数字化研习社”,马化腾写了一本书,叫作《数字经济》。中国这一两年也会推出国家层面的关于数字化的顶层设计。数字化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迪呢?兔哥讲了,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备数字化思维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应该具备两种技能,一种是本身所在行业的技能,另一种是数字化技能。那数字化技能究竟是什么呢?我翻了一些资料,基本都是语焉不详。最后,我看到了这篇文章,《如何七周成为数据分析师》,数据分析师?数据分析师这个职业大概可以解释什么是数字化技能。其实就是根据已有的数据,通常是大数据,采用一定的分析工具,选取特定的指标,揭示某种关系和逻辑,然后再用这些关系和逻辑指导社会实践。仔细了解这个职业之后,会发现其应用场景很广,对人才的需求量很旺盛,我发现不少人转行从事这个职业,包括那篇文章的作者。文章很长,介绍的东西也很全面,梳理一遍会发现,其实基础知识大家都具备,如果有一定的思考力和想象力,是可以把这件事做好的。有兴趣的工程师可以关注这个方向。










像某些人一样,我从来不怕事儿大,我甚至鼓动别人把事搞大,因为只有搞事,才有改变,才有机会,才有大成长。关于这一点,大家要辩证来看,也许要辩证地看我写过的所有文字。










写到这,话题似乎又该收一收。虽然我一直鼓动大家,包括我自己去探索很多事儿,很多和结构完全不搭边的事儿。但真的去想的话,又有什么事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呢?比较大的变化,往往都源于过往经历中某块独一无二的体验,变化从来不会无中生有。如果没有与众不同的知识结构,认知方法,而又想获得独一无二的收获,这怎么看,都是不合逻辑的事情。










但正如朝露所言,对绝大多数工程师,可能还是要在本行业内转圈,即使大家知道这样可能无法赚很多钱,即使本身也很想赚很多钱。为什么?因为所有赚很多钱的职业,刚开始都是要冒风险的,要有极大的付出,正是后面这两条让大多数人注定只能“临渊羡鱼”,当然,这可能也有客观因素,比如生存压力,经济压力等,简单说,就是“穷得转不起行”。










记得以前毕业的时候,有一次,有个老教授在讲座上告诉我们,无论你们要从这里走向何处,都不要忘记这段相对独特的求学经历,这是你们花了几年时间买来的财富。每个人参与过的每个角色都会在身心上留下烙印。只是可能只有一部分人正视这个烙印,会去想这个烙印究竟是什么?我们作为一名工程师,无论去做什么事情,都会带有这个角色留给我们的烙印,擦不掉,抹不净。所以,没有必要回避,而应该正视它,并以此为基点,寻找新的机会,甚至,我们要先找找,工程师这个角色,留给我们的烙印是什么?










关于烙印这个问题,每个人的感触都不一样。我先给个思路。我们知道,科学家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哲学家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而工程师解决的是“怎么办”的问题。也就是说,问题传递到工程师这里,是要想办法去实操的,要在限定时间内,让其落地。我们不是非常关注是否严格,是否准确,我们只是以一定的现实代价给出解决方案。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是代价不同而已,这就是(结构)工程师的思维烙印。










如果将“结构工程师突破现状”这个问题,当作一个工程问题来看,同时作为业主的我们,该如何解决?这又转化为一个方案与代价互为权衡的问题。目前来看,对大多数人而言,以结构技术为依托的“转行”也许是一个相对最优解。











牢记自己碗里的,惦记着锅里的,不是贪婪,而是进取。


























































原创




征集

























征集内容:


设计

项目

经验总结,热议话题讨论,(设计、生活、工作)中的趣事片段,以转行、求职、裸辞、跳槽、考研等为主题个人经历分享,规范条文解析,注册政策以及相关问题讨论的专业内容。










专栏作者:

58位; 原创作品 : 150多篇





投稿QQ:

2355735304





作品评选:

定期组织优秀原创作品评选,颁发荣誉证书及

土木

纪念品。





优秀的原创作品,易筑结构官方微信公众号同步推荐










全部回复(2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lingdukongjian3
       私募,我喜欢,我也正努力向那里发展···
    2018-06-13 10:21:13

    回复 举报
    赞同0
  • huanyu_830615
    huanyu_830615 板凳

    学习楼主无私分享

    2018-06-04 09:05:04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混凝土结构

返回版块

140.14 万条内容 · 207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8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郁彦

[url=]8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郁彦[/url]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