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结构 \ 混凝土结构 \ 【设计之声.原创】设计怕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未来已来

【设计之声.原创】设计怕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未来已来

发布于:2017-06-12 16:53:12 来自:建筑结构/混凝土结构 [复制转发]











































《设计之声》专栏本期推荐原创作品








 



 








作者 | 朝露




地产设计管理人




微信公众号: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最近有关人工智能入侵建筑行业的议论非常热闹,唤起了行业人对于科技威胁的担忧。







我想说,同志们过虑了。







因为,我们中很多人可能熬不到人工智能来威胁的那天,就已经下课。


















1










终于



地产龙头也拿自己人薪酬开刀






















在今天的地产公司,降薪其实见怪不怪,但这次不一样:一向重视人力的地产龙头万科,也开始结构性缩减员工薪酬,确有不同意义(相关资讯来自公众号涛哥杂谈在上周一篇热文“总情怀输给现实,地产黄金时代的终结

”)。







年报显示,万科在2016年首次实现了超过200亿的净利润,其市场占有率也提升到3.1%;可惜增收不增利,净利润率由2014年的10.76%,降至2016的8.74%(数据来源于联商咨询)。








从这个数据可见,这个行业中的优秀者如万科,其利润的增长不是来自行业红利,而是通过扩大规模实现,利润率呈下降趋势;








对于其他相当部分的地产企业,更加高企的融资成本,略逊一筹的管理水平,利润率跳水的趋势将更为堪忧。







在此背景下,加上人才供给已严重过剩,企业选择节流,收紧人力成本,心平气和的说,再正常不过。







而此刻回顾链条下游设计院的劳动回报,早就逼近冰点,已经降无可降。
















2










当下



白领精英正逐步沦为重资产






















之前以为,以白领精英自居的我们,是以四两拨千斤的轻资产角色参与这个游戏,赚的是脑力劳动的钱,还颇为傲娇,但事实是,并非那么轻:







一个普通员工月薪一万,公司为此付出的成本大约是三万;



作为管理者,手下有10个这样的兵,这个团队一个月的人力成本就是三十万;



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







同时,精英们会变得越来越“重”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正在迈入老龄社会,大约15年后,全国人口抚养比会比现在翻一番,预示着人力成本也会翻一番;在高企的人力成本下,按现在臃肿的人力配置企业根本无法生存,减少对人工的依赖是企业存活的不得已的选择。







地产如此,设计院更是如此。







船太大,人太多,开不快呀,何况这船还想着要飞起来呢!







涛哥杂谈文章中的一句话,可谓是当头棒喝:








有份工作就不错了,真以为自己都是精英啊。
















3










未来



企业会越来越骨感
















地产的分工已经非常细化与成熟,房企的职能构架将变得极其精简。







除了基础岗位职能可以外包,含金量高的核心业务也会逐渐被划出企业的边界之外,这里面当然包含了设计管理职能--高水准的咨询公司完全可以涵盖取代地产设计部的职能。







企业的边界在哪里?







底层逻辑上决定于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对比,即,当企业采购某项服务的交易成本低于自己做这件事情的管理成本,那么这项服务就应该被划出企业边界之外。







为什么说未来房企必然会越来越骨感?







一方面是外包带来的人力成本降低,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互联网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为行业提供了强大的工具,也为形成专业化的外包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撑。







设计端也做着类似的转变:







过去两年内,多家互联网企业都发布了虚拟设计院平台,其实质之一,就是利用信息化工具,继续精简组织构架,由“公司+个人”过渡到“平台+个人”,大幅降低成本。








是科技进步,在提高管理集中度。








是新一代生产力,在裁剪着企业的边界。
















4









威胁!



人工智能入侵设计领域?
















人工智能会威胁甚至取代建筑设计的工作么?







个人觉得不会,道理很简单:







谁愿意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后,拿着这个大杀器,去做设计这样一件事情?去挣这点一次性买卖的微薄的设计费???







这无异于为了得到一滴纯净的水,花费了一桶水的代价--做这样的事情,智能秒变智障。








人工智能的应用肯定只会选择有发展潜力,有更为广泛需求,有持久和丰厚回报的领域。







目前设计领域的这些智能产品, 可以几秒钟变出各种建筑强排方案,可以一个键点下去,就完成了大量的机械绘图工作,怎么看都只是一个辅助设计师的工具。







与其担心人工智能,不如先关心即将铺开的

全生命周期的BIM应用。







未来的公司都会是数据形公司,地产行业并不例外,而地产或设计企业的数据化,必然始于企业级BIM的应用,例如:








利用BimEx全过程管理云平台及其配套的人工智能技术,在项目开发、设计、建造过程,以数字化的业务流程,精准定量优化内部的运营管控,实现跨越量级的提质、增效、降成本;








当逐步延伸到物业的运营维护,将体现其更大的价值,行业中领先者如万达,已经在大力实践--至此,原本冰冷的建筑终于和万千的用户“对话”,在这个交互过程中形成的用户数据,将是企业最为核心的资产;








不管是用来挖掘商业价值,还是优化前端设计,只有积累了大量数据,以算法驱动的人工智能才具备发挥威力的条件。













未来已经兵临城下



   我们如何逐个击破?













一、


用价值,把入场券拽紧在手心








我们每个人都应建立自己独立的损益表:







如果是一个月薪一万的普通员工,为公司创造每个月十万的价值,职位仍旧是稳当的;



如果是手下有10个兵的总监,带领团队为公司创造每个月一百万的价值,那才到60分的及格线!







以创业者心态为公司创造价值,这是我们永远被需要的根基。









二、用能力,游弋在企业边界之外








企业的业务会外包,部门会消减,但这些业务永远都在,永远都需要人来做,而且永远是这个行业里头的人来做:







过去用什么知识技能给所在公司服务,就可以用同样的东西服务于所有甲方。







不同是身份的转换,由打工者转变为创业者,对于个人的要求,除了高度专业化的业务能力,还要具备极强的综合素质。









三、防守--避开“人工智能”的火力区








此刻开始的成长需要到达这样的效果:工作三年,就要有三年的有效积累;工作十年,就必须要有十年的经验技能壁垒;这些技能沉淀不会因为技术突变而一夜间回到解放前。







选择耕耘的领域必须避开容易被机器自动化狙击的简单重复劳动,比如,低技术含量的制图、建模,容易被标准化的管理技能,等等。







可以考虑这样一些安全方向:有创造性的工作,与人深度协作的技能,跨界沟通与资源整合能力。









四、进攻--装备工具变身收割者








再锋利的大刀,也敌不过最原始的枪炮;我们必须要拥抱变化,学会用工具,而且是武装最先进的工具:







人工智能也罢,信息技术也罢,都不外乎是工具,而站在工具背后的,暂时还轮不到AI,是人,而且是这个行业内的人;







有幸坐在这艘巨舰的驾驶舱的幸存者,将所向披靡,变身收割者。







只是可惜,驾驶舱容量极其有限,赶快上船吧。












写在最后




















一场惨烈的攻城略地一触即发,










有劫后余生,就有血洒疆场。










还以为对手是科技怪物?










但翻开这“怪物”的盔甲,里面是血肉之躯。










这哪里是和未来在交兵?










这分明是人与人的战争。


























感谢CC大可的美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如果你喜欢朝露的文章,请关注公众号“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原创




征集

















征集内容:


设计项目经验总结,热议话题讨论,(设计、生活、工作)中的趣事片段,以转行、求职、裸辞、跳槽、考研等为主题个人经历分享,规范条文解析,注册政策以及相关问题讨论的专业内容。










专栏作者:

58位; 原创作品 : 150多篇





投稿QQ:

2355735304





作品评选:

定期组织优秀原创作品评选,颁发荣誉证书及土木纪念品。





优秀的原创作品,易筑结构官方微信公众号同步推荐


















全部回复(55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凌晨风羽
    凌晨风羽 沙发
    谢谢分享
    2017-07-21 22:01:21

    回复 举报
    赞同0
  • 阳光的风中闲人
    正考虑转行,哎,纠结中
    2017-07-16 18:15:16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混凝土结构

返回版块

140.14 万条内容 · 2062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结构学习室】详解PKPM型钢梁、混凝土框架柱结构要点分析

网红版主,带你玩转框架设计 1、参考规范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 138-2001) 《钢骨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YB 9082-2006) 2、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相关构造规定 1)抗震等级确定: 4.1.1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为全部结构构件采用型钢混凝土的结构和部分结构构件采用型钢混凝土的结构。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