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结构 \ 混凝土结构 \ 【设计之声.原创】朝露:血腥清洗之下地产设计人的逃生门

【设计之声.原创】朝露:血腥清洗之下地产设计人的逃生门

发布于:2017-05-22 15:55:22 来自:建筑结构/混凝土结构 [复制转发]









































《设计之声》专栏本期推荐原创作品








 



 








作者 | 朝露




地产设计管理人




微信公众号: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2017年上半叶,地产行情似乎一下又火了起来,设计院朋友都反应事情太多,人手不足,忙不过来;也许又是一个丰收年吧?







到底是形势回暖,还是回光返照,这都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当我们都隐约感觉脚下原本熟悉的大地不再那么坚实,就是时候该按下暂停键,认真思考并认清前路。













1






行业迈向寡头时代,

血腥清洗不可避免


















游戏难度变为HARD模式







地产行业在经历了黄金发展期,完成全民造富运动之后,这个游戏难度升级了:







政府暂时离不开土地财政,地价越高越赚,但高房价带来的民生压力,已经让其觉得芒刺在背,于是一边仍然卖着高价的地,一边还得谨小慎微调控房价—相当长的时间内,挤泡沫,去库存是主题。







到了这个阶段,行业变成了零和游戏,对于买地--建房--卖房获利的这一模式,失去了生命力,不可能重现昔日的繁荣。







部分开发商其实早就用脚投了票--没利润的事情,哥不玩了,提前完成了退场转型。







也有部分开发商,业务一直绵延到了今天--选择在困难模式下留下继续游戏的,那必须的有金刚钻才行。








地产生产角度看行业集中度







游戏继续,还是有钱赚,但必须变换一下方式:







一方面,抓住升级的需求,做出让消费者尖叫的超预期产品,实现高溢价,赢得客户的心;







同时还要挖掘和满足客户后面的吃喝拉撒需求,所谓运营或客户的价值管理,要留住客户的肉体;







另外一方面,就是与我们强相关的生产内容:提升管理,降低成本,于是必然走上规模之路。







列举下面两件有意思的事。







第一件是装配式建筑。







最近在学习装配式建筑,惊叹于地产龙头企业如万科者,已经把产业化玩的这么溜了:基于其强大的标准化建设,如拼乐高一般去做装配式,不同的楼盘之间充分利用相同的标准化部件--因为规模化,才有机会发挥装配式的优点--降低成本、加快进度。







中小开发商没有一定体量,几个小楼盘,按照政策硬上装配式的话,简直就是活生生把产业化建筑做成了特殊定制的成本,这让人觉得很尴尬呀;外加上管理团队实力的差距,实在看不到他们的竞争力所在。







第二件是BIM应用。







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企业级BIM,其爆发期已经进入倒计时;这项孕育许久的大杀器,将彻底改造地产公司项目管理的整个系统,乃至改造这个行业:







即时轻便的三维可视化的项目管理呈现,带来的是更优、更快、更省的管理决策和成果输出;







高效的信息协同和全流程深度嵌入,将彻底打通招采、成本、设计、工程之间的协作,提升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大幅降低管理成本。







对于中小开发商,其动辄上千万的平台采购费,因为其项目体量小,账面上算不过来,很难系统性启用;而放弃新工具,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让其生产力落后整整一代,谈何竞争力?








政策导向和新技术发展,都是在对大公司加持,给中小公司判了死缓。







所谓马太效应: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设计院的洗刷刷洗刷刷







1、设计院之间的互竞







最近了解到某些设计院内部对于设计成果质量管理的情况,让我吃惊:万万没想到,他们今天的管理流程和方法,与我十年前在设计院工作时相比,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看上去有标准,有流程,但一旦面对紧张的工期冲击,设计成果质量无法

定量

落地。







这就像是炒一盘菜,做出来到是都能吃,但味道好坏完全看厨子的手艺和心情;但高质量的管理,应该是做麦当劳、肯德基一般,每个细节的量化,确保都是一样的味道。







这个不容易,但现实中也有不少的设计院就能做到:







不管是信息化管控手段,还是把设计(绘图工作)解构拆分,放上流水线的生产思路,都在实现用更少的人,输出更优质的设计成果。








这足以把传统思路的设计院甩下8条街。







2、设计院与地产技术力量的拉锯战







网上充斥着各种地产公司的内部设计管控标准,却很难看见设计院的标准输出。这不奇怪,因为地产直接面对客户需求,尤其是一些龙头公司利用大数据的信息化工具后,其根据需求制定的设计标准成为整个行业的标杆准则。







有少数设计院在做基于用户的设计研究,这是价值含量最高的地方,但设计方是否能抓在自己手里,不得而知。







但设计院如果抓不住,就不得不沦为一个设计图纸代工工厂:








只是把流水线搬进了办公楼而已,甲方给订单、给量化标准需求,设计院提供劳力,按时提供图纸成果。







这完全变成了体力劳动,谈何创造性?又谈何核心竞争力呢?







3、门口徘徊的幽灵







再往前沿说,设计院还面临来自行业外的互联网乃至人工智能等势力的入侵。







这些力量虎视眈眈盯着这个传统行业很久了,时刻都想着上来咬一口,分一杯羹。







不对,他们野心是不会满足一杯羹的,很可能盘算这把一个锅给整端了,汤都不给剩一口。







引用悉地国际赵晓钧总的一句话:








(设计院)建筑师需要想办法从“物”这一极攻到“联”这一极,否则就会被另一极的人攻过来,丧失机会。













2






千万别说你还有铁饭碗--职业经理人和设计人都面临巨大冲击















傍上大地产平台的设计管理经理人可顶得住压力?







整个地产链条中设计管理部分,除了产品研发创新一块外,在其他方面几乎透明到没有悬念和惊喜:







得意于行业的充分竞争过程中日渐成熟的管理体系,在完善的标准化与数据积累基础之上,进度、质量、成本,变得完全可以预知和把控;







个人经验不再是关键因素,要继续在大平台发光发热,更多靠提升管理的集中度,提高个人产出—所谓两倍工资三倍活儿。







所以经常能听到大企业内同行对于工作强度的抱怨,那可不是一般的累!








脑力劳动越来越透出体力劳动的味道,白色衣领被自己的汗水逐渐染成了蓝色。







而就在此时,会不会出现一个和你一样优秀,但比你年轻,比你更能任劳任怨,要价还比你低的人呢?







你该改怎么办?








体制内设计院是否就安枕无忧?







回想几年前川内的人防设计院:做不完的活,赚不完的钱,甚至甲方还带着笑脸求办事。







看上去,在体制内真是世外桃源一般的好差事。







可谁知道,没过几年就市场化,还原成了靠设计质量,靠服务来赢取客户的情况,接受市场的检验。







今天是人防设计的市场化,明天又会是谁呢?








市场化的大趋势下,设计回归其作为服务行业的本质,只早晚的事情。








我有经验我怕谁?







要小鲜肉,不要老腊肉,地产公司的职场属性需要新鲜血液和创新活力;年轻人更符合职场偶像剧的画风,更受地产公司青睐。







很难见到超过40岁还在活跃的基层或中层员工,等着取代这部分人的90后小朋友排在后面,队伍从宽窄巷子排到了都江堰。







大龄经理人都想走上总监级起跳的职业高地,但金字塔尖上容不下几个人;一将功成万骨枯,有多少人能平安的挤过这架独木桥呢?







那搞设计的朋友,这个经验可是杠杠的吧?







没错,这是技术路线人才的法宝,是用时间积累的宝贵财富,应该充分发挥。








这是把双刃剑,这些经验也会带来的思维定式,也可能成为束缚我们前进的枷锁。







我们需要时刻迭代我们的认知,走出舒适区,因为稍不留神就会被弯道超车,或者被时代抛弃。













3






设计人如何逃出升天?















1、  要上大船,更要上开得快的船







如果有选择的机会,去找更大且更有活力的平台。







大平台有更稳定的发展预期,对于个人而言,能保障一段稍微稳定的职业生涯期,有利于成长。







但只是大是不够的,原地打转只能坐吃山空;在整个行业百舸争游的图景中,这艘大船若是开不起来,所有的人也都没得玩。








2、  拆掉思维里的墙,重新审视技术情节







设计出身的人有技术情节,执着于学习专业知识,开阔专业眼界,这没有问题。







但当有这么过剩的设计供给的时候,哪有这么多奇奇怪怪建筑,或者地标工程让大量的设计人都来练手呢?







信息爆炸之时,技术知识已经多到一辈子的都消化不完,若是没有应用场景,沉浸太多时间专研是否值得?这个沉没成本就没有更优选择?







技术永远不是目的,满足需求才是终极目标;在实际工程中,把专业知识经验有效转化成服务技能显得更为务实。








3、  不断提升个人能力:选择复合,拒绝单一







设计人的多维战争已经打响。







单一技术纵深的纬度,顶了天是个产品人,是被管理者调度的资源之一而已,且被替代性强;







走上管理岗位,成为资源调度整合者是必经之路,但仅凭在这单一领域的功力还是不够,毕竟站在整个行业的视角看来,太容易被取代;







最好有机遇能走上适度

跨界

发展道路,比如:精通设计兼熟悉现场管理,有向pm发展的可能;懂设计再有机会熟悉点法律或经济的人才,将非常稀缺;设计能力再加上点IT技能或数据思维,好了,你简直是骨骼惊奇,前途不可限量!







用多维度打击单纬度,那效果,你懂的。








4、自品牌建设刻不容缓







具备了产品力和资源整合力仍不够,还必须学会把自己的个人品牌营销出去。







说品牌太玄乎,说直白点就是信用,而未来必然是个信用社会,没有信用积累寸步难行;加快自己的行业信用积累,就是在塑造个人的品牌力。







传统的公司+个人的发展模式,会逐步过渡到平台+个人;而随着从公司到平台的转化,有品牌背书的个人能力的价值会被极致放大。








5、剑出偏锋,创新带领我们突围







很早之前就听说有圈内朋友,不看好职业前景,启动副业,在办公区开了个面馆的故事,事实证明还非常成功。







直面竞争的红海,靠专业经验技能变得很难的时候,别忘了,还有这么多年来积累的人脉圈子:这如同有这么多存量火锅店,再多开家根本就赚不到钱,而你在火锅店旁边卖饮料,服务二级市场,这类思维让人觉得柳暗花明。







而有互联网工具后,你甚至能面对整个行业的人来提供服务。







不是没有机会,只是需要创新思维和一双雪亮的眼睛。













4






生不逢时?

还是赶上了好时候?















社会极速发展带来的个人职业焦虑,又何止限于地产行业?







这是这个时代所有人的焦虑。







怎么好像到处都有点怨声载道?







这是一个糟糕透顶的时代么?







冷静想一想,好像不对。







因为我们可以清清楚楚的感知到:








她是如此的兼容并包,时刻在吐故纳新,所以她光芒闪耀,活力四射;








她把危机强塞给我们每个人的时候,也给我们每个人提供了最为公平的机遇。








所以,


这是伟大的时代才对!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她所给予的馈赠,不可错过。


































感谢CC大可的美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如果你喜欢朝露的文章,请关注公众号“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原创




征集

















征集内容:


设计项目经验总结,热议话题讨论,(设计、生活、工作)中的趣事片段,以转行、求职、裸辞、跳槽、考研等为主题个人经历分享,规范条文解析,注册政策以及相关问题讨论的专业内容。










专栏作者:

58位; 原创作品 : 150多篇





投稿QQ:

2355735304





作品评选:

定期组织优秀原创作品评选,颁发荣誉证书及土木纪念品。





优秀的原创作品,易筑结构官方微信公众号同步推荐















设计之声优秀作品推荐




【设计之声.原创】审查师PK设计师斗智斗勇“互撕”大戏






【设计之声.原创】建筑市场“夕阳下”—结构女设计师正能量发声







【设计之声.原创】祭奠我的结构梦,再见土木,再见一注








【设计之声.原创】<8年10单位>一个土木人的成功失败






【设计之声.原创邀稿】结构设计,梦归何处,路在何方?






【设计之声.原创邀稿】热议结构“七年之坎”一位地产结构师忠告

 






【设计之声.原创邀稿】10年磨一剑地产新秀谈结构设计VS设计管理


 




【设计之声.原创邀稿】设计个体如何为事务所新资质政策做点准备




【设计之声.原创邀稿】一位“魔都”结构师在磨难中反思·在曲折中前进(7年漫谈)




【设计之声.原创】——“注之策”——


 




【设计之声.原创】设计不止眼前的苟且


 




【设计之声.原创】“宝刀未老”结构老生追忆13年的设计路.随感系列




【设计之声.原创邀稿】1300字的鸡汤文来自一位高逼格结构师




【设计之声.原创】中国建造师三部曲—疯狂、混乱、回归




【设计之声.原创】10.1特刊:祭奠青春,记述土木旺的'春天凋零史"


 




【设计之声.原创】结构圈的“文艺男”追忆年少时光




【设计之声.原创】行.走---写在结构行业破冰触底之时


 


全部回复(36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洋儿
    洋儿 沙发
    不错不错的资料,学习
    2017-10-10 10:54:10

    回复 举报
    赞同0
  • 征程思远
    征程思远 板凳
    谢谢楼主分享!!!1
    2017-09-29 09:40:29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混凝土结构

返回版块

140.14 万条内容 · 2073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请帮忙看看顶楼的阳台是悬挑板还是梁?承重有没有问题?

本帖最后由 sunnyazalea 于 2017-5-27 18:31 编辑 请帮忙看看顶楼的阳台是悬挑板还是悬挑梁,承重有没有问题? 顶楼是房子加上屋顶花园,挑出2.4米,有一个角沒支撑,有点沒安全感。 如果是悬挑梁,一般是多粗,凭外观能分辨吗?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