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景观规划设计 \ 绿道规划研究进展与展望

绿道规划研究进展与展望

发布于:2015-06-16 12:40:16 来自:园林景观/景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广泛开展的绿道规划运动[1],对改善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与资源、提供游憩空间等发挥了极大作用。然而文献检索发现,国内针对绿道规划方面的研究仍然偏少,仅有刘滨谊等[2]、贾俊等[3]分别对美国及英国所开展的绿道研究进行了报道。因此,有必要对国际绿道规划成果进行总结,这对推动绿道规划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大有裨益。
   1绿道规划思想起源
  西方国家绿道规划思想开始于16世纪[4],然而在中国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周代[5]。从世界四大文明发祥地的诞生与发展可见,人类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同流域发展结下不解之缘。以古老的中华民族文化为例,早在夏代(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禹进行治水,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形成了古代城镇沿河流布局建设的思想。此时的河流主要承担方便生产生活、提供交通运输的作用。进入周代(公元前1046-公元前221年),在城市布局与筑城思想方面,已能采取顺应自然条件,充分利用山体、自然河道建造城墙与城壕[6],并且颁布了沿城壕外围必须植树造林的第一部法律[5]。到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著名思想家管子已认识到沿河岸造林能加固土壤,防止洪水侵袭[5]。从隋代(581-618年)沿京杭大运河种植大量的柳树,到宋代沿杭州钱塘江河岸种植了10多排树木,这些都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所开展的大规模、有目的的绿道建设项目。在思想理念方面,沈括通过对1038-1040年间发生的洪水灾害进行研究表明,当人们砍伐先辈种植的树木后,洪水就会侵袭广大的粮田与人类生活驻地[5]。这些实例充分说明,人们当时已认识到沿河分布的绿道在防止洪水侵袭方面的功能与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自秦代开始(公元前221年),至明代正德年间(1518年),在川西古蜀道上先后开展了8次大规模的行道树种植与维护,形成了现今随着古栈道、驿道延伸,林木茂盛的林荫古道,即举世闻名的剑门蜀道“翠云廊”[7],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绿道。
  中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国家经济繁荣,绿道规划研究重点区域已从古老的中国转向西方。人们提出了“理想城市”建设模式,形成了轴线干道加规则广场的城市建设范式。如法国巴黎在此时期沿塞纳河建设的林荫大道[6],即是早期西方国家所建设绿道的典型实例。19世纪中期,奥姆斯特德(F.Olmsted)等在美国波士顿地区规划了一条呈带状分布的城市公园系统,即通过林荫大道将城市公园联系起来,就像一条祖母绿翡翠项链环绕在城市周围[2]。这是西方国家所公认的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绿道(比我国的翠云廊大约晚近2000年)。19世纪末,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建设模式,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在城市外围设置连续完整的绿带与放射状的绿楔,将城市与自然环境有机联系起来,以降低工业革命对人们生活环境的影响。由此可见,早期绿道规划呈现围绕着沿河流、道路等线状分布的特征,功能上体现了其连通性与审美游憩价值,在生态价值方面仅限于为人们提供接近自然风景的机会。
   2研究重心的转变
  2.1近今绿道规划研究内容拓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绿道规划研究内容与方法发生了明显变化,人们更关心绿道规划的综合功能[8、9],力求解决城市自然和文化公园较少考虑野生动植物物种生存需要的状况[10]。研究表明,现代绿道规划具有新的功能[8],如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洪水控制;水质保护;教育;作为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满足人们娱乐和心理的需求。正是因为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特殊作用,绿道规划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1]。同时,美国著名的风景园林规划师法布士(Fábos)等人对推动全球绿道规划的开展作出了巨大贡献[1]。在法布士等学者的倡导下,国际著名期刊《风景和城市规划》先后以绿道为专题出版了3本特辑,足见对该研究的重视程度。值得一提的是,法布士所领导的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风景园林及绿道规划研究组采用其创立的大城市区域风景规划评价模型(METLAND),采用“五步程序”设计方法,对前人完成的新英格兰绿道规划进行评价[2],完成了新英格兰州间绿道概念规划,促进了全美绿道规划发展。
  2.2影响程度的扩大
  20世纪90年代初,绿道规划研究还仅局限于西方少数几个国家[1]。但近年来,绿道规划已在世界各地广泛展开。组织管理方面,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等国家分别成立了绿道协会[12],推动了绿道规划与建设的深入。学术交流方面,自1992年秋在美国马萨诸塞组织的第一次绿道规划会议[1]和1998年在美国举办的第一届有关游步道与绿道的国际会议[2]以来,意大利也于1998年,由风景园林教授组织了以绿道为主题的讲座与研讨;2000年在法国里尔召开绿道规划建设观摩会,有200多名专家、绿道项目经理和代表参加了会议[12];2001年葡萄牙也组织了国际绿道研讨会,有来自欧洲和美国的学者参加;2002年9月,欧洲风景园林教育联合会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召开会议,会议中近半数学者议题讨论绿道及其相关的规划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于2001年在新加坡召开了第38届大会,其中两个主题报告及15位学者的报告讨论绿道或与绿道相关的议题。研究地域上,除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开展了系统的绿道规划外,近年来,意大利[12]、德国[13]、法国[14]、葡萄牙[15]、保加利亚[16]、爱沙尼亚[17]、澳大利亚[18]、新西兰[19]、巴西[20]、埃及[21]、日本[22]、新加坡[23]等国家与地区均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绿道规划研究,中国在此阶段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实际工作[5],1982年我国公布第一批国家风景名胜区时就列入了剑门蜀道、长江三峡、新安江富春江这类自然文化遗产廊道。由此可见,绿道规划已成为国际研究热点领域。
  3绿道概念与分类
  3.1绿道术语
  绿道规划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广泛开展了绿道概念的讨论。绿道概念起源于绿线概念、蓝线概念[4],以及随后霍华德提出的绿带概念。而绿道这个词最早较完整地出现在美国政府户外活动管理委员会对人们未来生活方式描述的文献中,认为未来的户外风景应是一幅由“绿道”网络所组成的生动的画卷,人们能够方便到达居住地周围的开敞空间,绿道将城乡空间有机地联系起来,就像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通过城市和乡村[1]。这是对绿道的形态与功能首次较系统的描述。
  由于地理环境、经济文化差异、社会和城市发展不同,导致不同国家与地区对绿道概念与术语的描述也表现出极大差异[12],但这些名称术语包含着形状与功能两大要素。形状上,可分为线状和面状;功能上,包含着生态、环境与多功能特性。由于这两个要素的不同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名称术语。如在荷兰和爱沙尼亚称为生态网络[17、24];在荷兰也有学者将其称为生态基础设施;在菲律宾称为生物多样性廊道[25];在保加利亚[26]被称为绿地系统;在新加坡被称为公园连通道[23]。不过,法布士等人倡导开展的绿道规划已逐步被大家所接受,绿道术语的运用有望走向国际的统一。
  3.2绿道概念
  早期绿道概念是指呈廊道状私有和公有的娱乐用地和水域,能让人们方便地从生活居住区域通往开敞空间,或者将城市和农村紧密联系起来的通道[27];是为社区提供生态、娱乐和文化价值的各风景要素所组成的网络系统[28]。城市环境规划者认为绿道是使地区更绿、更健康和更适居的场所[29]。意大利绿道协会认为,绿道是限制机动车进入环境友好的通道系统,其将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的风景资源与人们生活活动中心连接起来[12]。并且人们更强调绿道所包含的潜在的生态学原理和过程、社会和生态功能间相互作用、超越地域行政边界和管理权限的生态网络的潜力[24]。还有学者认为,绿道是保持地区生物多样性、降低栖息地破碎化的重要措施,是具有不同宽度的、连成网络状的走廊系统[1]。因此可以说,绿道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公众对环境与文化价值提升的结晶。
  • sango77
    sango77 沙发
    谢谢楼主分享
    2017-10-27 08:47:27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景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25.01 万条内容 · 265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城市火车站周边地块城市设计

火车站周边地块作为城市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复合型门户空间,在城市的整体形象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作为外界与城市互相交流的途径,火车站及周边地区的形态和功能往往会给人这个城市的第一印象。同时其高密度、多用途的用地性质也加大了这类地区城市设计的难度和复杂性。 1项目概况 1.1项目背景   绵阳火车客站位于绵阳城市规划区的西部,是绵阳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受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破坏,绵阳火车客站站房进行了重新规划建设。正在规划中的城际高铁站点也选择在该地区。绵阳市汽车客运总站与火车客站隔街相望,承担着城市铁路客运和公路客运的换乘职能。本次概念性规划设计的范围为绵阳火车客站及周围地块:东至新华西街、西至荷花东街、北至剑门路、南接花园南街,总面积约47.9hm2。场地内地势平坦,周边服务设施齐全。其中临园西路是联系新老城区的主要交通干道。四周道路系统已基本成型,周边的交通联系便利。但该区域的过境交通量比较大,城市南北向交通尚不够便捷。同时公交、出租等多种交通工具之间的衔接仍不紧密。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