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景观规划设计 \ 庐山植物园园林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庐山植物园园林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发布于:2015-06-01 15:07:01 来自:园林景观/景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植物园是植物学及其有关学科的实验研究基地。国外植物园诞生于文艺复兴之后,早在十六世纪,欧洲少数国家开始创建植物园,如意大利的比萨植物园建于1543年,巴图植物园建于1545年,是世界上成立最早而迄今还存在着的植物园。目前世界上各类性质的植物园,已超过1000个。我国的植物园起步较晚,它是随着近代植物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目前国内的植物园、树木园已达60余座,大多建于50年代至80年代,唯庐山植物园建于1934年8月20日,是我国建立最早的一座亚高山植物园,经过几代科技工作者和园林工人的共同努力,已成为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的植物园(见图)。值此建园55周年及建国40周年之际,总结一下建园的经验教训以及展望未来,十分有益。
   一、自然环境和历史沿革
  庐山植物园位于北纬29°35′,东经115°59′,离牯岭约4公里,有公路可达,是庐山重要风景区之一。四周环山,山地起伏,溪流曲折,泉水潺潺不绝,构成了多种多样的地形。庐山的气候属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1.4℃,极端最高温度30℃,极端最低温度为-16.8℃,年平均降水量为1929.2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170天,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年霜期140.3天、冰冻期83天、雾日195.5天。由于鄱阳湖水气平入为侵,春夏云雾几终日笼罩,因之日照减少,日照率均34.8%,全年日照时数1334-1923小时(1979-1986年测值),造成亚高山植物生长的有利条件。
  本世纪三十年代,我国老一辈植物学家有鉴于植物学的发展以及西方科学发达的国家都有植物园的建立,希望在我国发展植物园事业。1933年冬,静生生物调查所胡先骕教授倡议与江西农业院合办植物园,于1934年在庐山勘定地址,推荐秦仁昌教授创办庐山植物园,经过辗转筹措于1934年8月20日成立了庐山植物园。由于秦仁昌教授的努力,短短四年内开辟数百余亩,搜集中外植物1800余种。设立草本植物分类区、水生植物区、石山植物区、茶园苗圃等,植物园初具规模。在抗战期间,科技人员撤离庐山,在云南丽江成立了工作站,而庐山植物园遭到破坏,摧毁殆尽,满目凄凉,非昔日之盛。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积极反共,挑起内战,工作难以开展,更谈不上建园。
  1949年庐山解放了,庐山植物园获得了新生,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工作逐步地开展。1950年10月划归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现为植物研究所)管辖后,重新规划,清理园地,布置园景。自此以后,特别是1953年以后,建园工作进展迅速,主要建筑、道路系统以及各展览区相继建成。到1959年已基本建成具备美丽的外貌和科学内容相结合的植物园了。
   二、园林布局与植物组合
  庐山植物园以植物引种驯化为其中心任务,而引种驯化的成果又必须具体地体现在建园工作中,结合科学研究需要和植物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以及有利于科学普及和参观展览,先后建立了下列展区。
  (一)树木园:是整个园子的主要外貌,从树木种类上不难分出两种林相:本山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前者突出的是落叶阔叶林,其中夹杂有成片的黄山松林,月轮峰及团山一带的郁闭天然林蔚然可观;后者以引种的松柏林为主,冷杉、柳杉、云杉、落叶松、柏树、松树等组成行道树,形成两条林带,婉蜒伸入园中。中心区四周山地广泛造林。中心区四周的落叶阔叶林随着季相的变化,呈现一派色彩丰富的山地景观,春季玉兰花盛开,十分醒目。接着是纯黄的山苍子和腊瓣花、粉红色的庐山山樱花、山桃花开放,标志着春天来了。春夏之交杜鹃花盛开,特别是月轮峰山岭上的映山红染红了山头,十分壮观。到了仲夏(6月底7月初)绒缨般的山槐开放,万绿山中点点红花,耐人寻味。秋天红叶、黄叶季相,真是层林尽染,美不胜收。
  (二)灌木区:1953年着手兴建,主要搜集庐山及其临近山区有经济价值和研究价值的野生灌木,按科属分群种植。于1987年经过疏伐与补种而今作为特有、珍稀、濒危植物展览区。
  (三)松柏区:1953年在原有苗圃的基础上,经过移植、扩充而辟成松杉桧柏的专类展区。1978年又向老茶园扩大展区面积。现已种植11科40属240余种(含变种)松柏类植物,成为本园及国内研究松柏类植物的活标本园,充分显示了庐山植物园的一个特色。
  (四)岩石园:1935-1936年开辟为石山植物区,后遭战争破坏。1953年重建为岩石园。根据地势依山叠石,模拟高山自然岩石植物景观,依据石势和不同位置种植高山植物,主要为多年生宿根、球根的观赏草本及阴生药用植物和蕨类植物及部分矮小灌木。布置精巧表现了植物与环境的统一,形成花中有石,石中有花,花石难分,使人有置身自然界之感。此种设计又可容纳众多的植物种类,加上溪涧迂回,曲径通幽,与我国古典园林中的假山石绝然不同,确能别树一帜,别有天地。这是我国兴建的第一个岩石园,在五十年代及六十年代初,可与国际上的岩石园媲美。
  (五)草花区:1950年是生产基地,1951年种草花、1953年经过高挖低填,而造出的山谷平地,铺装石板布景,并有较大面积的绿茵草地。莳种一年生和多年生的花卉。春夏百花争艳,特别是盛夏,可欣赏到大丽花、美人蕉、唐菖蒲、千日红、一串红、万寿菊、福禄考……,在此憩息无不感到心旷神怡。
  (六)温室区:以高低错落有序,格式不一的温室建筑群为主。主要栽种热带、亚热带的经济植物和观赏植物,在植物园的展览温室中较有特色的有花期不绝的秋海棠和倒挂金钟及奇特的仙人掌等多浆肉质类植物,那奇形怪状的仙人球类,开着艳丽的花朵,游人无不驻足欣赏,艳丽的花卉,吸引客人争相拍照。温室四周栽植珍贵矮小松柏,配以大面积草地,组合成旷而不乱的空间,著名园林建筑家陈从周教授及著名园林规划设计家吴泽椿教授等,均称赞该区的建筑及布置是成功之作。
  (七)茶园:茶园位于猪圈山向阳山坡。1959年敬爱的朱德委员长视察庐山植物园时。品尝了云雾茶之后,欣然命笔为云雾茶题诗:“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年饮,延年益寿法。”高度概括了云雾茶的特点和功效。茶园在山坡上,层层环山,一片青绿,增添了园林景观。
  (八)猕猴桃园:中华猕猴桃是我国近年来较为重视的新兴果树,1980年特开辟猕猴桃园,广泛收集和保存种质资源,并进行选种育种工作。
  (九)杜鹃园:我国是杜鹃花的分布中心,西南地区是杜鹃花的发源地。庐山植物园根据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于1982年开展了较大规模的杜鹃引种工作。在此基础上于1987年建立杜鹃花专类园十五亩。按有鳞亚属、无鳞亚属、映山红亚属、马银花亚属及闹羊花亚属布置,已定植百余种,初具规模。目前正在兴建国际友谊杜鹃园,杜鹃花已成为庐山植物园的又一个特色。
  (十)药圃:庐山自然条件优越,有野生中草药几百种,为了充分显示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于1960年在草花区溪涧东边开辟了药圃,广泛收集庐山及临近山区的中草药,并从我国各地引进一些药用植物,约600余种。由于该地自然条件单一,不能满足药用植物所需要的各种生态条件,1987年进行了搬迁,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一座较为理想的药圃已初具规模。
   三、园路、绿篱及建筑小品
  (一)道路:道路是植物园园林的血脉,是园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道路的功能是分隔空间,组织交通和导游作用。道路是游人观赏园林景观的驻足空间,它是联系各展区,植物群落,水景、山石、草坪、建筑、花坛等的园林要素,并与之共同组成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庐山植物园的道路依地势修建,有三大类: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等。
  主干道是园林的主动脉,为水泥路面,从入口直通植物园的中心,为一林荫大道,沿途松杉成荫,意境幽深。
  次干道,主要为园中心区的环形道路,从草花区入口,由草花区至岩石园,沿坡起伏,经荫棚后至接待室直达温室区,经车库连接通往五老峰的公路。1979年修建为花岗岩条石路边的鱼鳞片石镶嵌的对角石板路,路面为1.8米宽。朴素大方、实用美观、充分体现了山地造园就地取材的特点。
  支路为各展区中的主要道路,我园支路形式多种多样,材料取于当地,道路修建根据各展区特点,采取不同形式。松柏区采用大片石筑路边,路面嵌鱼鳞石片,并形成不同图案;灌木区用大石片筑路边,中间铺不规则块石,缝隙嵌鱼鳞片石;杜鹃园采用花岗岩条石作路边,中间为嵌卵石的水泥路面;鸢尾区采用条石路边,石块和水泥卵石块相交错路面;岩石园采用松木或柏木锯成粗细相同、长短一致的椽木,沿坡筑成阶梯的椽木路或用石板依地形婉蜒铺设,迤逦连接而成;草花区东区的路用两种规格的石板对错铺设而成(小的石板为40×40厘米,大的石板40×80厘米):猕猴桃园为水泥铺设成的小路;药圃为条石作边,嵌鱼鳞片石的对角路面。这些支路除发挥了道路功能外,与园林景观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山区造园的特色,耐人寻味。亦是我园特有景物之一。
  (二)绿篱及篱垣
  绿篱在园林中主要起着隔景的作用,将景区分开。或是当作背景,衬托别的景物。有时亦可掩蔽丑陋的地方,对建筑物或展区起着框景的作用。我园绿篱有高、中、矮三种类型,从植物材料上有7种植物。如高绿篱2米以上或(为篱垣)有鸢尾区及灌木区及大楼旁用来分隔景区和起掩蔽作用的美国香柏;胡先骕先生墓地前及松柏区、温室区的罗汉柏;起隔景作用的篱垣(0.5-2米)有大楼前的日本香柏;荫棚旁及草花园用来框景用的落叶绿篱——日本小蘖;去岩石园干道旁的罗汉柏绿篱是用来隔景引路用的;草花园干道旁栽的鸢尾花篱是增添景观的;去五老峰旁映山红灌丛边的细叶花柏绿篱是起衬托映山红景物的。总之,我园选择的绿篱植物材料在国内其它绿地中也是少见的。
  (三)亭、桥等园林建筑
  1.亭:庐山植物园在1966年前有两座造型与园林景致相协调的亭子。建在松柏岭上的怀亭与风景区含鄱口的望月亭、望鄱亭和观日亭遥遥相对,前后呼应,登高瞭望群峰,胸怀顿觉开朗。多角亭(十二角亭)座落于杜鹃岭大道旁,便于游客小憩。1966年被毁。多角亭是一座造型别致的建筑,未能恢复实为憾事。
  2.桥:园内多溪流,以各式桥梁相通,不仅使园内各区相联,而且好的桥,能使园景增添诗情画意,如岩石园境内有座红漆木制小桥与周围环境协调,使人有万绿丛中一点红之感。80年代以来,由于木板桥被拆除,而代之以水泥桥沟通溪涧,就显得呆板乏味。
  3.花架:花架有利于藤本植物攀援生长,同时好的造型是园林中不可缺少的构筑物。五十年代园内有几处花架,均为椽木搭成、十分朴素雅致,如去草花区的附式花架,灌木区的藤萝架,都很好。
  4.门:植物园大门以鹅卵石砌成,雅致不俗,起到佳景宜藏的作用;松柏区前安置的松门,小巧玲珑,与该区协调统一,富有山林野趣;荫棚后的月洞门,起到框景和引导作用。
  5.廊:廊既是装饰性建筑,又是休息性建筑,在园林绿地中是不可缺少又不可多建的构筑物。在去草花区的山脚下,临溪修建一座花廊,它是一个空透的游憩空间,其造型和体量及色彩与环境融为一体。
   四、园林建设的经验与展望
  为了促进我园的园林事业的发展,总结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并从我园工作的现实情况出发,展望未来,提出若干建议,以供今后植物园建设参考。
  庐山植物园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回顾起来,深感老一辈植物学家选择园地的正确性,园址所在地具备有建园的多种多样的地形、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源,较为丰富的植物资源,较为方便的交通。几十年来受到各方面的干扰较小(如土地纠纷、山林纠纷等)能适应科研远景规划和旅游业的发展;在植物引种方面突出了亚高山的特点,以裸子植物和高山花卉为主,使园貌不与一般植物园雷同,而显示自己的特色;园林布局以自然式为原则,突出了植物造园,山地造园的特点,进入园中不觉人为的造作,使人有深入自然界之感。
  近一、二十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也有不尽人意的的地方:一条公路在园中心穿过,一方面破坏了植物园的整体性,另一方面汽车喇叭声不断,影响了园内的安静与安全及各展区的维护管理;由于老技工的退休、影响了植物的栽培与繁殖(目前不足2500种),年轻工人接班有个适应和业务提高的过程,所以要重视青年工人的政治思想工作和业务培训工作,同时加强植物引种驯化和分类业务人员的调入和培养工作;建园工作中过去侧重植物景观,园林建筑数量较少,面积甚微,能够吸引游人逗留欣赏的景点非常有限,一些非专业性参观者感到单调乏味,而且人文景观缺乏,如何改进势在必行。今后应继续扩建和新建一些展览区,如国际友谊杜鹃园、竹子专类园、槭树观叶植物展区等。这些园区的建成将会给这座具有55年历史的植物园增添新的内容,产生深远的影响。
  • sango77
    sango77 沙发
    谢谢楼主分享
    2017-11-14 09:13:14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景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25.01 万条内容 · 262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论现代水景观设计——以泰安市居住区、广场、公园为例

水是万物之源,因富有灵气而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在水资源日益缺乏的今天,我们在设计现代水景时,还存在着一些缺陷。本文主要以泰安市现有水景观的现状为例,来分析在现代景观中如何设计水景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希望能对以后中国水景设计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中国水景观设计现状   中国园林素有“有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景”之说,由此可见水对于景观的重要性。可是,现在的水景现状却令人勘忧。城市中随处可见的大喷泉却静静的躺在水里而不喷水,到处是被污染的河流、小溪,还有那笔直高深的蓄洪大坝,更不用说那些早已干涸的水池了……,这是一种很普遍的水景现象!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