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园林景观原创精选 \ 【手法】古典园林意境的典型营造手法

【手法】古典园林意境的典型营造手法

发布于:2011-04-03 09:39:03 来自:园林景观/园林景观原创精选 [复制转发]
古典园林的造园过程中,一般要通过三个创作境界。即“生境”、“画境”和“意境”。首先是“生境”,生境就是自然美。园林的模山范水,取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相通,全园生动。其次是“画境”,所谓画境就是艺术美。即将自然和生活素材通过取舍、概括,经过艺术加工,使其“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最后是“意境”,即使用多种艺术手法,从“生境”和“画境”升华,感受到美的境界。在传承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上的典型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咫尺山林,小中见大——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意境
计成《园冶》说:“多方胜景,咫尺山林”;文震亨《长物志》也说过:“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咫尺山林式的园林造景其实就是把大自然的精华浓缩在有限的空间中,用以追求无限的意境。小中见大,则是调动景物与诸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反衬等手法的运用,造成视觉上的错觉和联想,合理利用比例和尺度等形式法则来构建空间,以达到在感官上扩大有限空间的效果。中国画的创作中经常使用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手段,这同样也是体现园林意境的重要手法。中国山水画以“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给园林创作以极大启示。通过把大地山川等自然景色浓缩在园林中,创造出无限的意境。园林中的大小是相对而言的,即以有限的面积,创造无限的空间。园林中常常利用空间组合关系的变化来造成“小中见大”的错觉,如采用园中园的方式来创造和扩大空间:通过园林建筑、园墙、假山、植物等分隔空间;利用多种题材进行组景,使空间愈见其大。陈从周先生指出:“中国园林,往往在大园中包小园……它们不但给园林以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同时又巧妙的把大小不同,结构各异的建筑物与山石树木,安排的十分恰当……耐人寻味。”
2.2欲露而藏,含蓄有致——藏露得宜,平中见奇
在园林中,不论是近景还是远景,高大的楼台还是小巧的亭榭,全部袒露,一览无余总不如半藏半露显得含蓄、深远。我国古典园林吸收了中国画含蓄有致的创作方法,反对一览无余,主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愈露先藏的抑景手法。它介于隔和透之间,园内景物之间互为联系,同时又互为掩映。这样,就能构成层次丰富、境界深幽、情趣无穷的城市山林胜景。如苏州拙政园,其藏露得宜,平中见奇。进门是一座假山,挡住视线是为藏。穿过山洞,至远香堂南的山池,主景隐约可见,是半藏不露。至远香堂,主景映人眼帘,是为露。这样就能使园内景观层次丰富、意趣无穷
2.3实中求虚、虚实相生—建筑布局虚实相生,有助于意境的提升
中国画家常用“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来说明疏密、虚实关系在绘画构图中的重要性。园林景物的布置,也要注意有疏有密,有虚有实,使之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空间处理上,闭合是实,开敞是虚。虚虚实实,变幻莫测,可以加强艺术效果。如颐和园的前山建筑较为密集,是为实;后山建筑疏落,是为虚;这就使全园疏密有致。杜甫草堂陈列馆一带建筑密集,而树林内水池边仅点缀亭榭,建筑相对疏落,也形成了虚实对比。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经常采用实中有虚的艺术手法,来造成视觉上较大的景深。如在狭窄的天井侧面,隔断和粉壁墙前,种植芭蕉等绿色植物,搭配假山奇石,使之构成一幅立体画面,用来打破视野上的局促感。另一种即景墙开窗,透过墙内观看,墙外景色半隐半露,被引入了园内,加强了景深的空间感。再有假山留洞或者在墙上做一个假门,造成别有洞天的错觉,取得特殊的效果。
2.4比德畅神、人化景物——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深化园林意境
古典园林是我国传统文化大树上的一颗硕果,它和我国古代哲学、美学思想以及伦理道德等密切相关。因此,一些文化典故、神话传说便很自然地反映到园林之中,成为园林主人表达他们人生理想和道德情操的手段。“比德”说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自然审美观点。所谓“比德”,即将人的道德情操比附于自然山水,使自然景物的属性人格化,人的德行操守客观化。在此,“比”即为比附、比拟、象征之意,“德”意为伦理道德、品行操守、思想品性。“比德”就是将自然山水所具备的某些自然特征和规律,比作人应借鉴的优良品德,即把山水美与人的良好品德等同起来。两者相互比拟,通过这种相互比拟使主观和客休交融在一起,从而使审美者在欣赏山水美景中得到思维上的陶冶,获得美感。所谓“畅神”,实际上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就是指欣赏者凭借自然山水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在精神方面和思想角度得到满足和放松,使主客体之间达到高度融合,纯粹达到情感的抒发和精神的畅游。文人们在园林里堆山理水、栽植花木,不仅仅是为了创造完美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在园林景观中“比德”,保持君子清净高洁的品格,以山水木石的高洁品性自喻;他们要在其间“畅神”,让自然的飘逸之气充溢内心,使之超脱尘俗,以实现“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的“大我”。
水,生命之源,是园林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最富魅力的一种要素。古人称水为园林的“血液”。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无园不水”之说。水,晶莹剔透,柔媚且强韧,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想象,是园林中最富有生气的因素。园林无水则不活,无论走进哪个园林,人们只有看到水,才会真正体会到园林之美。有水,园林就更有生机;有水,园林就更显意境。园林中的水寄托着我国古圣先贤的思想,也启发陶冶着我们后来者的心智,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灵魂。水,因其形而彰显其美。园林之水,贵在曲折,形曲则意深。曲水流觞是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一种别具风格的形式,指古代文人们聚会于曲曲弯弯的水溪旁,以羽筋盛酒其中,任其在曲溪中漂游,人们沿溪而坐,当酒杯停在谁的座旁则饮酒作诗,有作诗饮乐的意境。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灌吾足”,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用水清灌缨比喻明世则仕,用水浊灌足比喻昏世则隐,意思是劝屈原大夫随波逐流,不必过于执着,意欲可见一斑。水之意还体现在她的生机无限、孕育生命。水而植荷,生意盎然。一方面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情调;另一方而体现水融万物,生生不息的意境。天地之美,园林概之;园林之美,理水载之。理水浓缩自然,有美、有德、有情、有意,大美不言,尽在理水之中。
2.5楹联题记、点景明志—“文因景成,景借文传”
我国古代造园大师一般都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他们非常重视在主要建筑物和山石景点上题名点景,以文学艺术的形式最终对园景进行画龙点睛式的勾勒和总结。其重要性可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贾政道出的一段话来说明:“若干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非常明确的指出,园林中的山石泉流和楼台亭榭等形式自身,在表情达意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以楹联题额等文学艺术形式来表达,能比较恰当地表现出造园家及园主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情趣。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诗文题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突出园林的主题。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突出整体园林的主题,代表性较强的有网师园、拙政园等。网师园取名“网师”,是由于园主人“宋宗元以‘网师’自号,并颜其园,盖托于渔隐之义,亦取巷名音相似也”。
第二方面是点景。拙政园中部景区的荷风四面亭,悬额“荷风四面”,亭柱上书有对联:“四壁菏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亭中观赏荷叶·垂柳,清风徐来,荷香沁人,无比贴切;苏州留园的“闻木裤香轩”位于假山之上,旁边遍植桂树,中秋时节,月桂香飘四方,故取名“闻木裤香轩”,上书对联:“奇石尽含千古秀,桂花香动万山秋’,读后似乎令人感受到桂花清新的香气,点明此处奇石·香桂的迷人景象。这些都是通过题咏、楹联等对园林意境起到点题的效果。苏州拙政园西部池岛转角处的扇面亭,其景名题点可称点景抒情的题名杰作。这个池边小亭,背衬青翠的小山,隔岸与凌波浮水曲廊相对,是常见的临水亭榭。但是由于题名“与谁同坐轩”,注人了特定含义,使意蕴得到了大大深化。此题名,源自苏轼《点绛唇·杭州》中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来表达园主与明月清风为伍的高雅情操,同时也包含了对苏东坡的崇敬之情。使这个极普通的水边景点意境顿生。

全部回复(28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孔雀河00
    孔雀河00 沙发
    谢谢楼主无私分享
    2016-06-21 00:29:21

    回复 举报
    赞同0
  • 结构大佬
    结构大佬 板凳
    谢谢楼主分享!
    2016-06-05 10:40:05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园林景观原创精选

返回版块

2.38 万条内容 · 94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常用园林,室内 木材类别大全

常用木材类别大全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